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家、文体学家、批评家和翻译家,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被誉为20世纪中期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的《波特小说集》(1965)(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获得了1966年全美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波特因此蜚声美国文坛。对波特的研究始于美国,而国内对波特的关注可以追朔到1987年。但是,评论界对其研究的焦点始终在于她的中、短篇小说,对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愚人船》涉猎甚少,而且也鲜有发现从伦理学视角研究波特的作品。本论文试图从揭露人性中的恶的角度入手,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波特的《愚人船》为例,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人性中的恶进行剖析,探讨作家在该作品中体现的伦理思想。论文分五章进行阐述。第一章由三个小节构成,分别对波特的生平和作品总体特征以及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研究《愚人船》的意义所在,即探讨作品所体现的伦理思想。第二章为理论部分,对论文中所采用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做简要介绍和阐述,并分析波特的伦理思想在其主要作品中的体现。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它旨在探讨作家的伦理思想,解读作品的伦理内涵,揭示文学现象产生的伦理背景。波特的很多作品通过揭露人类内心的阴暗面表现了她在宗教伦理、公共关系伦理、家庭伦理、爱情和婚姻伦理、等级观念伦理等方面的伦理思想。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通过揭露小说主要人物人性中的恶,分析了波特的伦理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首先,宗教的排他性导致船上绝大多数德国人的强烈民族优越感和反犹太情结;宗教伦理的束缚使船医舒曼无法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波特通过描写这群德国人人性中的阴暗面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及无用。其次,通过对船上靠坑蒙拐骗、出卖色相为生的西班牙歌舞班子的描写,揭露了成年人因社会公德的缺失而行为卑劣、冷酷、残暴;双胞胎兄妹因父母之爱的缺失而生性邪恶、童贞泯灭。再次,通过描写离婚女人特雷德韦尔和叛逆的青年女画家珍妮,波特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婚姻观:寻找真爱,追求女性的独立与平等。最后,通过描写下等舱乘客埃切加拉伊为救胡腾夫妇的狗丧命一事,反衬头等舱乘客的自私、冷漠,等级观念森严。第四章旨在分析并归纳波特认为人性之恶产生的根源,包括社会、宗教和家庭因素。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论部分。本论文认为波特在作品中揭露了二战前夕西方世界资产阶级人性中的恶。人性的阴暗面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他们亦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亦或不肯面对自己的恶,因此他们盲目追求真理与幸福的梦想注定会破灭。撕掉虚伪,正视自我,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恶,才是寻找真理和幸福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