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始了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入WTO以后,我国的金融领域逐步向外资开放。在银行业改革和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是政府和学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要发挥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存在一个合适的利率水平,另一个是存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利率结构,其中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至关重要。在信贷卖方市场中,如果利差过高,则一方面会引发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刺激投资高增长,降低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利息收入而失去进行金融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同时也会加大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并恶化金融生态环境。相反,如果利差过低,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被削减,特别在我国商业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成本而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利差过低将使商业银行举步维艰。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利差特别是其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顾国内外以往的研究,发现国外的研究多是围绕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化定价而展开的,而国内的研究多是从微观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利差进行研究,往往忽视了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行为的影响。分析在“二元利率结构”下的利率市场化及其他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将是本文的一个尝试。从商业银行利差的视角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将是本文的另一个尝试。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 一是结合我国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本文将首次从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宏观因素三个方面考察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决定机制,并利用我国32家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了银行利差的影响因素。笔者发现,在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政策是影响利差的重要因素,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冲击导致利差显著扩大;随着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深化,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均在利差中得到补偿,但流动性风险尚未得到体现;金融创新和中间业务发展为银行调整利差提供了空间;有待改善的金融生态使商业银行支付隐含利息进而扩大了银行利差;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能获取更高的利差;银行管理质量和融资体制对利差产生一定的影响;利差还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的特征。 二是本文首次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变动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情况。笔者发现如下事实:商业银行利差变动也成为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尚处于“双重过渡”经济时期,也处于一个金融深化阶段,银行存贷利差的扩大不但没有降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反而促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的提高。这一结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实际利率偏低,贷款利率的上升和利差的扩大并没有遏制企业的投资冲动,资金成本仍然比较低廉,传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仍然残存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当中。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前提,推动了金融创新,促进了消费信贷的扩张,也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扩大往往表现为贷款利率的上升,反而促使银行多放贷、早放贷,甚至在国家紧缩性调控政策下仍然无法遏制自身的放贷冲动。市场流动性的充斥促进了投资的增加,也进一步强化和延续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引起资源和能源的紧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存贷款利差的扩大将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的难度,也增加了融资成本,制约了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发展,不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应当重视商业银行的利差管理,应当从利差变动的新视角探讨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从而达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