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知远形象的演变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ruotr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知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开国皇帝。他在史学家的笔下是一个“不忠、不信、不仁”之人,然而在后代出现的文学作品当中,由于作品所处时代以及创作者心理状况不同等因素,他的形象逐渐变得复杂且有被美化的嫌疑。本文以文体为线索,试图对刘知远的形象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笔者选题的缘由、刘知远形象的研究概况。第一章介绍了历史上的刘知远、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以及蕴藏在刘知远身上的文学基因。在史学家的笔下,刘知远的形象并不光彩,然而他却被后代文学所津津乐道,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因为他位卑而登帝位,一是因为他发达却不抛弃发妻。第二章探讨戏曲艺术中的刘知远形象。南戏《白兔记》塑造了一个负心的刘知远形象,所流传的三本之中都为负心的刘知远进行了“翻案”,但是所用的理由各有不同。除了南戏之外,还流传着名为《白兔记》实则为明传奇《咬脐记》的富春堂本。在《咬脐记》中,刘知远不再是南戏中的负心汉,而是一个有勇有谋、顺应天意的士大夫了。第三章讲说唱文学里的刘知远形象,主要分析了诸宫调和宝卷当中的刘知远形象。在诸宫调中,刘知远是个锄强扶弱、谨遵礼法的大丈夫;在宝卷中,刘知远的形象稍有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宝卷中的刘知远身上有着浓重的宗教意味。第四章介绍小说中的刘知远形象。小说部分主要介绍了《新编五代史平话》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刘知远。平话以历史为依据,塑造了一个变泰发迹的流氓皇帝的形象;《残唐》则以自己独特的历史观为根本,塑造了一个应时而生、胸怀报国之情的刘知远。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麹氏高昌国时期的货币流通问题。高昌国的银钱只有一种面值,因为币值较高,不敷使用,所以产生了"半文"的计量单位,在经济生活中,"半文"银钱应当是以其他实物货币如
壮族民众用歌代言、以歌传情,歌唱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鉴于此,歌谣研究成为壮族社会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然而以往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歌谣源流、传承机制和社会功能
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作家不同,1970年代出生作家更像是“文革”的局外人。他们或者只对“文革”存有模糊认识,或者出生于“文革”之后,对“文革”几无印象。当然,也有少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赣籍桐城派作家是其重要一支,有证可考的就有53名,新城作家群则是其主力军,占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他们通过书院教育、交游、著述等
本文以明代中期王文禄的《文脉》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文脉》的主要内容,并就其重要的文论观进行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文脉》对明代文学批评的意义,进而
冯梦龙编撰的《情史》和“三言”是明代通俗小说文学的杰出代表,文言小说集《情史》继续传承了自魏晋以来笔记小说史书体例风格,多标榜其记事之确实,以史家的态度书写笔记,在
宋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才思敏捷,学识深厚,在政坛、文坛、学术上都有一定造诣。他一生勤于创作,留下诗歌将近1500余首,在宋代诗歌史上具有一定价值。本文立足于宋祁诗歌
尹湛纳希是十九世纪蒙古族著名文学家。众所周知,尹湛纳希在创作其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时学习和借鉴了曹雪芹巨著《红楼梦》,但尹湛纳希之创作,并非是《红楼梦》
“接受美学”的诞生时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这个概念的核心观点就是从接受不同文艺类型作品
本文对低分子肝素类药品在原料药制备工艺、结构确证、原料药杂质分析和质量控制、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人体药效学等效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行该类产品的仿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