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南堡油田一号构造带三维地震数据体解释的断裂进行细化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断裂的几何学特征,依据构造变形样式、强度等的变化在垂向上划分出3个构造层(不包括基底):断陷、断拗和拗陷构造层。垂向上以馆陶组底为界划分为2个断层系,分别为上部断层系,下部断层系,由于断裂体系的变形时期及变形性质不同,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断裂形成演化经历了 3个阶段,分别是沙二+三段时期早期伸展变形阶段、沙一段-东营组时期中期走滑伸展变形阶段及馆陶组~第四系时期的晚期张扭变形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断裂形成时期和变型特征划分出6套断裂系统。研究区中浅层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如下: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成藏期沿油源断裂向上覆储集层运移,当受到区域性盖层阻挡后,油气向储层砂体中侧向运移,由于南堡油田一号构造带断-砂配置类型为反向正断层,上盘更有利于充注,而东一段普遍砂地比值大于20%,砂体侧向连通,因此目前油气主要富集于馆三段火山岩盖层之下油源断裂上盘,下盘油水同层和水层比例明显增多。一般情况下正断层与砂体的剖面接触方式共有4种,研究区以反向正断层侧向充注方式为主。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在幕式充注条件下,油优先充注渗透性较好的砂层,在其中发生侧向运移,充注量进一步增大时,开始充注渗透性较小的砂层。反向断层模式下断层与砂体接触面积理论分析:断层与砂体剖面接触面积和断层与砂体平面接触面积的乘积。盖层、砂地比和输导系数分别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当断裂活动较强时,盖层错位较小,盖层连续性及有效封盖范围几乎未被破坏,以盖层的垂向遮挡作用为主;当断裂活动增强但不错断盖层时,盖层仍具备一定的垂向封盖能力,但油气在上、下储层都形成油气聚集;当断裂完全错断时,油源断裂以垂向输导为主,油气主要在上部储层中聚集成藏。本次研究利用盖层有效厚度来界定盖层被破坏的程度,通过馆三段上、下油气显示情况,推断出馆三段盖层有效厚度的界限值为130-160m。砂地比是油藏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砂地比越大,储层物性越好,在地层厚度接近的情况下,砂地比值又可以反映砂体的连续程度。在对典型油源断层两侧各层砂地比与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看出,储量基本都分布在砂地比值大于20%的区域。当砂地比大于20%时为油气侧向输导的优势层位,然而,当油气进入优势层位后会选择物性、产状、连通性较好且与油源断裂配置有利的砂体进行分流,具体向哪一类小砂层分流则由断-砂输导系数来决定。对南堡1-5油藏的东一段各个砂层的侧向输导系数进行计算,表明侧向输导系数越大,储层含油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