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二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构建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习者和外部社会的关系受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学习者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协商并进行自我认同的构建。   本研究借鉴社会构建主义的理论视角,认为自我认同是多样的、动态的,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发生种种变化,并且与语言相互构建(Pavlenko,2001)。研究以留学生所处的二语情景为背景,采用叙事分析方法为语篇分析框架,分析了留学生二语学习自传性文本,试图发现两位留学生二语学习中的身份构建过程。通过选取不同出国年龄的学习者,还考察了低龄留学生特殊的自我认同的构建与发展过程。   本研究表明,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在二语的环境下学习新的语言时,原有的自我认同或身份可能会因为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这种语言和当地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而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对学习者来说可以是激励也可能威胁。其次,不同出国年龄的留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认知能力、性格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认同。这些构建发展的过程是由于特定的个人或情景原因所导致的。个人原因如期待、自尊、自我控制、对经历的开放度及认知能力、情景原因如文化、家庭交流、同辈、学校工作环境、探究新身份的机会及回国都对学习者自我认同的构建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论文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还对本研究的意义和局限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中世纪后期,基督形象的人性化倾向成为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在文学领域复苏与发展的先声,亦使得逐渐趋于僵化的骑士文学创作融入了人性的元素。作为骑士文学代表作之一的《高文
田园主题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一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乡村山野、牧羊人及他们的爱情是田园主题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标签。作为一代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田园作品方面也体
本文基于Talmy(1985,1991,2000)所提出的词汇化模式以及Slobin(1991,1996,2000)的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根据Talmy的“图形-背景-运动-路径”的分析模式,对汉语运动事件的典
本文通过引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林语掌的英语作品与其自译版本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分析了他进行英语创作而后又自译的目的,对两个过程进行“对话理论”视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