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蒙古王公与满汉大臣新政筹蒙奏议对比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netwander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蒙古王公和满汉大臣分别向清廷提出了变革图强、振兴蒙古经济的蒙旗新政奏议和筹蒙改制、强化军政统治、“蒙汉同化”等筹蒙奏议。这些奏议主张是近代蒙古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对上述蒙古王公和满汉大臣新政筹蒙奏议的内容及其动机和目的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全文约三万五千字。正文分三个大问题:一、首先分析了清末新政之前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其次交代了清朝对蒙新政的概况。二、对部分蒙古王公和满汉大臣及其新政筹蒙奏议主张,分别做了总括性的介绍。三、把上述蒙古王公和满汉大臣的奏议主张,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具体的引证叙述,并加以比较,指出了它们在具体内容、动机和目的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其他文献
应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发动机缸内湍流流场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分析.主要从湍流脉动、湍动能和缸内拟序结构演变等方面考察了发动机缸内流场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相比雷诺平均模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运用目前可以搜集到的资料,简要论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工合”的兴起,分析了“工合”教育兴起的原因,考察了它的具体实施状况,对培黎学校进行详细论述,并从不同层面、不同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一方面遭到日伪军残酷的军事扫荡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另一方面频繁遭遇自然灾害的侵袭,天灾人祸相互交乘,使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生存面临严峻的考验。中
崔国因(1831~1909),安徽太平县人,1889至1893年任中国驻美公使。史学界对晚清驻外公使的研究不能说少,然而对崔国因的研究,与其他外交官相比,却显薄弱。本文以崔国因的出使日记及相
本文中“言官”特指各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是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个有职守特色的群体,负有监察官员、参议政事之责。而就参议政事而言,在清末这一变革时期,言官的变法观
目的 探讨Sox-2、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为癌组织,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为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
从文体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属于立法文书,对于近代至现当代立法语言的断代研究至今还是法律语言研究的一个空白地带。立法文书是政治制度的表现,历代统治
青年教师群体在高职教学队伍当中属于中坚力量,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灵活、创造力更强,能够积极适应发展阶段学校及教育部门提出的改革事项与政策方针,促进学校教学成果的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