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媒界关于新闻框架理论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从传播学学者李普曼提出“新闻和真实并不是一回事”,新闻是采编人员带有固定的成见层层选择的结果;到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明确提出框架理论思想,再到传播学者塔奇曼把框架研究运用到了新闻生产过程的分析之中。研究者们都用自己的观点阐述了相似的内容:新闻是在采编人员的认知框架影响下,所进行的一系列选择之下的产物。这些框架,决定着新闻的呈现形态和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塔奇曼关于新闻框架理论的“前窗”和“后窗”观点,分析研究《北京日报》和《新京报》在2011年到2013年期间的“雾霾”报道,从而总结党报和都市报对空气污染报道的框架特点及其异同。前窗,展示日常发生的雾霾事件是怎样被变成了新闻这种具有现实时空的报道;后窗,揭开雾霾新闻生产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展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讨论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设计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北京日报》和《新京报》雾霾报道的框架指标体系,包括报道总量与频率、版面及位置、体裁、信源、议题、标题倾向性、事件归因、雾霾危害和影响、对雾霾的治理方案等多个方面;第三部分为《北京日报》《新京报》“雾霾”报道的框架研究,根据第二部分所归纳和列举的各类指标,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总结与思考,点出两份报纸的“雾霾”报道框架差异,并根据本文的研究,对党报和都市报的空气污染报道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