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目前流态化炼铁过程中出现固体颗粒间的粘结失流现象造成气固两相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文在传统流态化设备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型侧搅拌流态化反应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内部气固两相流动和温度分布特性,旨在为该新型侧搅拌鼓泡流化床反应器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新型侧搅拌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冷态侧搅拌流化床内固体颗粒的流动特性,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商业CFD软件Fluent研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U17601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流态化炼铁过程中出现固体颗粒间的粘结失流现象造成气固两相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文在传统流态化设备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型侧搅拌流态化反应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内部气固两相流动和温度分布特性,旨在为该新型侧搅拌鼓泡流化床反应器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新型侧搅拌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冷态侧搅拌流化床内固体颗粒的流动特性,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商业CFD软件Fluent研究了搅拌桨类型、搅拌转速、表观气速等参数对侧搅拌流化床内气泡相行为、颗粒运动与分布特性、侧搅拌鼓泡床反应器内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比传统鼓泡流化床与新型侧搅拌流化床内气泡行为的变化,发现添加了侧搅拌的流化床内气泡相尺寸明显减小,最终消失在床层内。追踪床层内单个气泡的尺寸变化发现,在侧搅拌作用下气泡尺寸被减小81.46%,床层膨胀率减小25%。表明大气泡在侧搅拌的作用下基本消失在床层中。从床层内气固流动行为随时间的衍变过程中发现,侧搅拌流化床的流化周期为0.9 s。(2)数值计算发现增加表观气速有利于增大床层内固体颗粒的运动强度,但表观气速过大会导致床层内固体颗粒分布的均匀度减小,反而降低了气固两相的流化质量。表观气速为0.424 m/s时床层内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提高搅拌速度能够促进床层内固体颗粒的循环运动强度,但是搅拌速度过高时,搅拌桨附近区域内的固体颗粒在桨叶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其浓度会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现象,造成该区域内气固混合程度下降,从而降低气固流化效果。其中搅拌转速为180 rpm时侧搅拌流化床内的气固分布相对于其他的模拟条件更为均匀。(3)分布板附近的气固两相温度差具有很大梯度,此区域为气固两相发生传热的有效区域。增加搅拌转速,颗粒循环运动速度增大,增加了颗粒在有效传热区域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气体能量的利用率。搅拌转速为180 rpm时效果相对其余转速较好。增加表观气速,气固间的传热系数与有效传热高度明显增大,铁矿粉颗粒的传热效率随之提高,其中表观气速为0.658 m/s时床层内的气固浓度及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对比三种桨型对气固温度分布影响发现,三圆叶搅拌桨的气固传热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可知,当模拟条件为搅拌转速180 rpm,表观气速0.658 m/s,三圆叶搅拌桨时,床层内的颗粒体积分数和气固温度分布更为均匀,气固传热的有效区域和传热效率在该规律分布内相较其他条件下更高。其中有效传热高度为42 mm,气固传热系数为484.545 W/m2·K。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气、固两相在流化过程中的流动行为及传热特性,获得了侧搅拌鼓泡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基础数据和较优的操作与结构参数,为该新型侧搅拌鼓泡流化床后续的设计、放大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按照原平市政府要求,提升公司经济效益,中电投山西铝业有限公司拟利用焙烧炉烟气余热及自备电厂富余蒸汽向原平市供热。本文从热力学角度入手,分析不同温度水平烟气的品位;并给出烟气余热利用的总体原则;最后根据“按质用能,梯级利用”的原则,运用热力学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温度水平下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式予以集中阐述,从宏观上为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针对原平市供暖需求及本项目
拜耳法是现代氧化铝生产工艺中广泛应用的生产方法。其中,铝酸钠溶液贯穿氧化铝生产过程的始终,其各组分浓度及性质对氧化铝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冶金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铝酸钠溶液在线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传统的电导率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折光率模型,通过研究溶液电导率及折光率与溶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建立电导-折光模型(CRF),从而实现铝酸钠溶液苛碱浓度和分子比的自动在线检测,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因能源和资源的不断匮乏,提高了钢铁工业开发传统钢铁材料的性能潜力的要求,开发具有优良强韧性的高强度钢材成为钢铁领域的研究新方向。超细晶材料(亚微米晶和纳米晶)已经从科学和工业界取得了显著的重要性。而深冷轧制(Cryorolling,CR)技术是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制备超细晶粒金属板材的冷加工新方法,该技术是通过对常规热轧(或冷轧)材料在液氮低温的条件下进行多道次轧制,抑制轧制过程中的动态回复并保
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凭借其能耗低、环境负荷小、产品质量高等优势,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直接还原工艺。依托我国丰富的煤资源,发展基于煤制气的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电炉工艺是我国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作为整体工艺的核心,气基竖炉的顺利高效生产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炉型参数、炉内温度分布、流场、炉料运动规律等。为此,本文采用CFD和DEM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气基竖炉内还原过程、冷却过程、炉
Cu-Ag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和优良的变形性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非破坏性高强磁体线圈绕组材料。为了减小高强磁体绕组加载数千千安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和洛伦兹力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要求线圈绕组导线材料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导电性。合金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热处理是合金微观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论文采用多阶段时效热处理方法调控Cu-6wt%Ag合金微观组织,研究和揭示多阶段时效热处理工艺对Cu-
由于Ag纳米粒子具有高导电性和导热性、优异的抗菌性、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除了一般纳米材料拥有的性能外,Ag纳米粒子还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进一步了解Ag纳米团簇的性质,探索其更多的应用价值,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基于嵌入原子势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具有二十面体结构粒径小于3.5nm的Ag纳米小团簇以及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粒径大于3.5nm的
双相钢优异的综合性能使其契合于汽车工业向节能、环保、安全、美观的发展方向,因而在汽车面板、车轮、大梁、底盘等结构件中获得广泛应用。现已实现商业化的双相钢中,冷轧和热处理双相钢占据比例较大,热轧双相钢占据比例极小且最高强度等级较低,在实际生产中仍存在组织性能不稳定,可控性较差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整控轧控冷工艺参数,摸索600MPa级热轧双相钢生产工艺窗口,以实现可控性、稳定化生产。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研
随着对液晶化学的不断深入,设计与合成全新类别的液晶化合物和液晶聚合物已经成为了主流研究方向。多臂液晶化合物是将多个液晶臂连接到中心原子或基团上的一种新型液晶材料,这类化合物的液晶性能优异,应用范围广泛。以胆酸为中心的新型酯类液晶作为一种全新的液晶化合物有别于传统的棒状液晶,随着化合物末端端基、柔性链长度的变化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液晶相。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合成了多种长链酯类液晶臂,
众所周知,钢材由于其良好综合性能以及低廉的价格,已经成为应用最广的金属材料之一。虽然目前生产成品钢的技术以及连铸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钢铁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还在经受着裂纹、偏析等缺陷的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虽然已经能通过X射线原位观察技术观测到较小尺寸样品凝固过程枝晶生长和固态相变,但连铸凝固是高温钢液连续凝固的过程,其操作空间较小,不透明,所以连铸坯凝固过程中枝晶生长演变的原位观察还没能实现。包晶
贵金属Au、Pt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并降低成本,添加Co、Ni等过渡族元素构成双金属/三金属催化剂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对Au-Pt-TM(TM=Co,Ni)体系的热力学和相平衡研究,对该体系催化剂设计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CALPHAD方法,对Au-Pt-TM(TM=Co,Ni)体系进行热力学计算,指导实验合金成分设计和扩散偶热处理设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