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在亚洲地区占72%,有报道国内间歇性外斜视占外斜视的87.5%。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间歇性外斜视会随着时间逐渐改善,或斜视角不发生改变。间歇性外斜视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手术时机及效果仍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间歇性外斜视眼位常在正位与外斜之间变动,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保留了机会,双眼视觉多在2岁开始8岁左右形成,但9岁以后的大龄患者,术后关于视功能训练及双眼视恢复的具体情况,国内外研究的较少,尚不具体,国内由于术后训练方法不一,依从性差,大龄患者更是放弃训练,功能得不到有效恢复。过往的临床关于双眼单视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9岁以前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本研究主要收集了9~30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并对其术前、术后及3个月训练后的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价和观察。目的通过观察9~30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及3个月视觉训练后的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情况,为临床大龄患者视觉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30例,年龄9~30岁,平均年龄(19.5±7.5)岁,所有间歇性外斜患者经常规眼科检查、斜视专科检查、及用DV-100视觉诊疗系统检查测量患者融合视及立体视后行“外斜视矫正术”,术后复查眼位及再次用DV-100视觉诊疗系统检查患者的融合视及立体视,术后15天采用DV-100视觉诊疗系统进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20分钟,训练3个月后用DV-100视觉诊疗系统检查患者的融合视及立体视,收集患者测量数据,观察术前、术后、及3个月训练后每位患者双眼融合视、远近立体视,及将患者按年龄分为9-14和15-30岁观察不同年龄组视觉训练效果的差异,并对测量结果分别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1)入选研究对象斜视手术治疗前、斜视手术治疗后、3个月视觉训练后的平均融合值经方差分析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305.3116,P=0.0001)。对入选研究对象斜视手术治疗前、斜视手术治疗后、3个月视觉训练后的平均融合值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斜视手术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个月视觉训练后,平均融合值显著好于斜视手术治疗前后,并且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9-14岁组和15-30岁组两组对入选研究对象斜视手术治疗前、斜视手术治疗后、3个月视觉训练后的平均融合值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斜视手术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个月视觉训练后,平均融合值显著好于斜视手术治疗前后,并且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9-14岁组比15-30岁组3个月训练后融合视提高幅度更大;(3)入选研究对象斜视手术治疗前、斜视手术治疗后、3个月视觉训练后的立体视恢复情况经方差分析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9862.784,P=0.0001)。对入选研究对象斜视手术治疗前、斜视手术治疗后、3个月视觉训练后的立体视恢复情况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斜视手术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个月视觉训练后,立体视恢复情况显著好于斜视手术治疗前后,并且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9-14岁组和15-30岁组两组对入选研究对象斜视手术治疗前、斜视手术治疗后、3个月视觉训练后的立体视恢复情况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斜视手术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个月视觉训练后,立体视恢复情况显著好于斜视手术治疗前后,并且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9-14岁组比15-30岁组3个月训练后立体视提高幅度更大。结论1.9-14岁与15-30岁两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过训练,双眼单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9-14岁组提高幅度更大,15-30岁组则提高幅度较小,表明临床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2.采用视觉训练设备,通过手、脑、眼的协调训练,可促进大于9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