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国自古就对住所有诉求,而“居者有其屋”的古训更是提出了对社会公平性的要求。且房屋不仅仅是一个昂贵的消费品,也是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解决城镇居民安居乐业的前提问题——安居,成为各地政府首当其冲必须面对的问题。保障性住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使得很多低收入人群受益。审计署发布的19个省市2007年至2009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审计调查结果中显示,3年间,保障资金增长6.25倍,保障总户数增长2.58倍,可见保障性住房迅猛增长的需求。 人类发展史中,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提高人类对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认识,建立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是行为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各方设计师必须关注的课题。 正是因为保障房住区的经济投入最小化,并且服务人群基数庞大,使用群体人员的要求多样化,因此保障房住区有必要拥有一个有体系有效率地景观环境,将住区环境素质予以提升。然而无论是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还是各省市的保障性住房条例,都没有对景观设计提出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本论文就是从建筑以外的环境景观构建和景观设计要素着手,配合国家政策,研究保障性住房社区的景观设计,提出新的环境构建模式,旨在为社会的低保人群的居住环境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