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天然宿主蝠蛾(Thitarodessp.)幼虫实验室饲养条件从温度、光照、食物、饲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本实验室饲养的蛾幼虫已基本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基于此,总结了实验室饲养蝠蛾幼虫各虫态的特点。为获得不同形态冬虫夏草繁殖体,并为后续的侵染实验提供接种材料,分别对冬虫夏草菌进行了芽生孢子诱导培养、分生孢子培养及菌丝发酵培养。共采用52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冬虫夏草菌丝,其中11种培养基导产生芽生孢子效果较好。对其中7个培养基的pH值和渗透压测定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pH值和渗透压不影响冬虫夏草菌丝诱导产生芽生孢子的结果,暗示了培养基组分是主要诱导因素。冬虫夏草芽生孢子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主要有两种培养结果,分别是继续出芽增殖成芽生孢子或者萌发为菌丝。长期培养的芽生孢子液容易老化,芽生孢子降解,并伴随黑化现象。通过液体发酵培养获得较多冬虫夏草菌丝体,用于接种。由于冬虫夏草天然宿主蝠蛾相对珍贵,实验室饲养困难,在实验室大量成功养殖蝠蛾之前,尝试了以几种实验室常见昆虫作为替代宿主的侵染实验。通过用芽生孢子液注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5龄幼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6龄幼虫、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5龄幼虫、家蚕(Bombyxmori)预蛹、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等实验,观察了冬虫夏草菌在替代宿主血淋巴内的增殖情况,以及宿主血细胞对其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替代宿主昆虫的血细胞对冬虫夏草芽生孢子均表现出强烈的攻击反应,冬虫夏草芽生孢子在上述昆虫血淋巴内不能成功定殖。采用5种方式进行冬虫夏草菌对蝙蝠蛾幼虫的侵染实验,其中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成功侵染。冬虫夏草芽生孢子在蝙蝠蛾幼虫血淋巴内以出芽方式增殖,到侵染后期可达到很大的浓度(血淋巴浑浊)。荧光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芽生孢子单核,富含脂质。虫体内的芽生孢子经体外培养,可萌发为菌丝,提取基因组DNA经ITS分析确定其为冬虫夏草菌(序列一致性为100%)。对实验室幼虫和蛹死亡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死亡原因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线虫。其中,病原真菌的感染最为严重。对142头感染真菌死亡的幼虫进行了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是蝠蛾幼虫和蛹致死的主要真菌。经过多次跟踪调查与分析,初步总结了粉拟青霉感染蝠蛾的规律和表现。综合以上幼虫饲养条件优化、芽生孢子及菌丝培养、侵染实验、幼虫和蛹死亡情况分析等研究内容,为蝠蛾幼虫人工饲养、病害防控和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提供了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