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已居2~3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在我国现阶段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中居第4位左右,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会逐年上升。尽管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对结直肠癌的预后还没有发生实质性影响,如何提高评估患者预后的准确性依然是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上皮间质相互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细胞生存的间质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间质微环境主要由间质细胞以及ECM构成。间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各种炎细胞等,其中成纤维细胞是间质细胞的主要类型,肿瘤细胞与这些间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肿瘤细胞生存的间质微环境不同于正常组织,这种间质被称为“反应性间质”,“反应性间质”的特点是:1、ECM成分发生改变,2、微血管密度增加,3、炎细胞大量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多并被激活。肿瘤间质的成纤维细胞是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特点,大多数学者称其为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胞浆中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应力纤维、细胞膜上的纤维连接复合体,构成其特征性的超微结构。它表现基于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系统,常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其中的α-SMA、vimentin、desmin等作为对肌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类和识别的标志,α-SMA是公认的肌成纤维细胞的通用标记物。肌成纤维细胞同时具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某些功能,并能通过分泌多种物质参与胚胎发育、损伤修复、免疫、炎症、肿瘤等过程。肿瘤周边的肌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间质-上皮相互作用),引起肿瘤细胞的转化、基质成分的改变、血管生成等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尽管间质对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是明确的,但其作用的机制却相当复杂,至今仍不清晰,因此,人们仍在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基于以上目的,我们选取了肿瘤组织中实质间质比例、间质面积、α-SMA阳性面积和α-SMA阳性面积比等指标或标记物,期望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借助统计学方法,发现其中存在的与结直肠癌转移及预后相关的信息。我们收集了浙江省萧山区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1990~2000年间档案资料完整的全部经手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结果的结直肠癌患者160例。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4μm厚切片,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获取所有切片的研究数据,采用SPSS12.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x~2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患者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生存率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5年累积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获得。以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数据以((?)±s)形式表示。第一部分选取结直肠癌间质面积和实质间质比作为研究指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α-SMA表达的病理学切片,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间质面积及实质间质比在结直肠正常粘膜和肿瘤组织中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预后意义。结果发现:在160例结直肠癌标本和18例对照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中,间质面积的平均值分别为4739991.14±1234931.84和3334058.83±708003.98;实质间质比的平均值为1.0558±0.8452和1.7266±0.6428;肿瘤组织的间质面积比正常粘膜的间质面积明显增大,同时实质间质比明显降低,两者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进一步比较间质面积或实质间质比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间质面积或实质间质比在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发病部位、肿瘤芽数量、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不同分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但是在肿瘤的不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Kaplan-Meier法分析表明,间质面积或实质间质比、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深度、肿瘤芽数量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P<0.05,log-rank检验)。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各组间在5年累积生存率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后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间质面积或实质间质比、TNM分期、肿瘤芽数量、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间质面积或实质间质比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第二部分选取肿瘤间质肌成纤维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经α-SMA标记,计算肿瘤间质α-SMA染色阳性面积和其所占间质面积的比例,探讨结直肠癌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α-SMA阳性物质在对照正常粘膜中主要分布于粘膜中下部,以线状围绕在固有层腺体周围,底部与粘膜肌层形成连接。在结直肠癌标本中,所有标本均有表达,除间质血管壁、平滑肌组织外,α-SMA阳性物质广泛分布于间质各部分,呈广泛淡染、局部强染等不确定形式。α-SMA阳性面积及阳性面积比在肿瘤组织及正常粘膜中的表达均数分别为864481.18±496634.39和283663.15±153710.86,0.1901±0.1056和0.0874±0.0503;肿瘤组织中明显增高,两者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α-SMA阳性面积及阳性面积比与结直肠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时发现,α-SMA阳性面积(P<0.05)及阳性面积比(P<0.01)在肿瘤的不同组织学类型分组之间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发病部位、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不同分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层x~2分析显示,间质α-SMA阳性面积比高的分组中,TNM分期Ⅰ/Ⅱ期以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所占比例较高,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进行的α-SMA阳性面积及阳性面积比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分析显示,经寿命表法、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无论5年累积生存率、生存曲线还是生存预后风险都没有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结直肠癌与结直肠正常粘膜在间质面积或实质间质比上存在明显差异,结直肠癌间质面积明显增加。2、结直肠癌间质面积或实质间质比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以及组织学类型有关,并且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指标,间质面积较实质间质比更有预后价值。3、结直肠癌与结直肠正常粘膜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结直肠癌间质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加。4、结直肠癌间质肌成纤维细胞分布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与肿瘤的预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