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西安市新农合大病保险运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找出西安市新农合大病保险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大病保险定位、完善大病保险筹资机制等提升新农合大病保险运行效果,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广泛查阅医疗保险评价和新农合大病保险研究现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农合大病保险的统计报表,构建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西安市新农合大病保险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从西安市新农合大病保险的基金筹集情况、基金使用情况、受益情况、分段赔付情况以及高额赔付情况这五个方面对其运行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安市10县区的新农合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运行效果的综合值得分对各县区进行排名。结果: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本文用2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有评价指标体系中的9个指标。1、F1主成分分析:F1主成分反映的事新农合大病保险的补偿情况,包括人均大病赔付金额、大病保险实际补偿比、自付费用比例三项指标。从F1主成分得分来看,未央区得分最高,灞桥区、雁塔区、高陵县、阎良区的得分也为正数,其余5个县区得分都为负数,运行效果较差。2、F2主成分分析:F2主成分反映的是新农合大病保险的投入-产出情况,包括年度总筹资额、基金使用率、受益人数、受益率、保障水平、人均自付费用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六项指标。从F2主成分得分来看,灞桥区得分最高,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高陵县的得分也都大于零,其余5县区的得分均小于零,其中雁塔区得分最低。3、总体分析:根据各县区主成分F1和F2的得分,再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出主成分F的综合模型。从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来看,灞桥区、未央区、高陵县、雁塔区排在前四位且得分均为都为正值,其余六县区的得分均为负值,且负值占到评价总数一半以上,说明西安市新农合大病保险并未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结论:自2013年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开始,西安市的试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基本上全面覆盖了西安市所有参合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各区域新农合大病保险发展不平衡。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运行效果的好坏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综合排名相对靠前,反之,则排名比较靠后。但其影响并不是绝对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雁塔区的新农合运行效果并不是最好的。因此,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其次,新农合大病保险实际补偿水平较低。实际补偿水平较低是目前西安市各个县区新农合大病保险在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补偿水平低,农民的受益程度就小,就不能降低参合农民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时的经济负担,对缓解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也不明显。久而久之,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的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适当的提高大病保险筹资水平,完善新农合大病保险的补偿方案,建立独立的筹资机制,是现阶段提高实际补偿比例的重要手段。建议:1、明确大病保险的性质和定位。2、建立完善的大病保险筹资机制。3、明确双方责任,完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机制设计。4、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动力。5、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