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看到行动——偶发艺术及其观众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卡普罗偶发艺术的“观众”为研究对象,关注于观众在偶发艺术实践中所处的具体情境。试图在偶发艺术的特殊剧场形态中,对观众的身份与行为类型、经验生成与反馈、以及在作品完整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并与现代艺术其他不同的“观众——作品”结构关系作以对比,进而得出结论:20世纪现代艺术的观众身份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其总体趋势为将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塑造为主动的参与者,使观众的行为与经验成为作品本体的一部分。然而这种塑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事实上面临多方面的问题,直至当下的参与式艺术形态,其实都处于一种“未完成的参与性”过程中。
  在具体的论述中,第一章简要概括分析了抽象绘画、极少主义艺术到现成品艺术(后现代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不同关系结构,他们在前后的发展承接过程中,与观众分别呈现出对立、“剧场性”与“场域性”的特征;第二章主要论述偶发艺术剧场的形态的特殊性,偶发艺术一方面继承行动绘画在形态上向画布外日常空间的推进,另一方面内化了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经验论”艺术认知,成为一种非戏剧剧场乃至“后戏剧剧场”形态的展演艺术。正是这种融合性的剧场形态,才给予了观众的发挥空间,呈现出主动容纳观众行为与经验的作品结构;第三章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观众在不同结构的偶发作品中的具体行为方式与经验感知方式,对其身份类型作以划分,他们实际上从参与者逐渐转化作者。在这种转换背后,则是偶发艺术对参与者主体性的主动建立。同时,在具体的分析中,指出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第四章将视角从偶发延至当下的参与式艺术。偶发艺术作为参与式艺术的先驱,参与关系中所建立起的参与者主体性却并没有很好地的被继承,当下的参与式艺术将观众纳入作品本体的同时,并不能时刻满足“观众——作品”的对话结构;另一方面,这种强调观众临场经验生成的作品具有反体制特征,一旦进入美术馆展示体系必然会面临经验的损耗,美术馆既无法还原偶发现场,面对作品记录的观众实际上也无法真正感知偶发艺术。从偶发对观众作为经验主体的注重出发,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参与式艺术”实际上往往并没有将观众的主体经验纳入作品之中。很多时候,观众成为艺术家的道具而再一次被隔绝在作品之外。
其他文献
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古籍整理出版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互联网+古籍整理”促进了传统古籍整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古籍整理出版新的内涵与外延意义。本文以大型古籍类书《中华大典·农业典》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对《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路径进行论析。此外,对其不足进行反思,对新时代的古籍整理出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绪论部分,通过阐释国内外关于“古籍整
学位
李继开,作为“70后”代表艺术家之一,作品充斥着孤独与荒芜感的个人情绪,整个画面色调深沉且用笔自由,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形象贯穿于画面之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封闭世界。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或多或少心中都会藏有一个孤独的形象,一个不谙世事,桀骜不驯的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表达出来,能走进内心世界,找到有着美好也有着叛逆的自我形象,就像是走过一条通往自己童年的隧道,找回了童年的自己,也回到了最熟悉
学位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蔡元培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后来林风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美术教育思想,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下早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面临着重要挑战,而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泛西化”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对待中诬方文化的态度再一次成为了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
中国山水画通常以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升华画家情感。《芥子园画谱》把点景分为人物、建筑、鸟兽,而以点景人物居多。点景人物不仅深化点名画面主题,画家也通过点景人物的自我植入来暗示自我情感。点景人物因身份属性的不同,画面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境也不尽相同。山川之美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人与景的相互衬托中也由此得以体现。因高士身份属性的特征和代表的人文内涵及审美内涵,使得高士在山水画创作中作为点景人物的首
学位
油画是舶来画种,中国人深入学习和研究也是近百年的事。中国油画经历了几代艺术家不懈的探索,时至今日油画的多样性探索已全面展开。而中国的油画艺者始终没有忘记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将西方和东方的可资借鉴的东西融入,以油画为入口,表现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传统和理想相通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前辈艺术家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先生们,在他们的艺术里,充满了东方的诗性品质。吴冠中先生认为,一
学位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语境中,有关“中西融合”的讨论,大多立足于对外部世界冲击的回应来讨论东西美术的融合,而版画作为西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在讨论中被忽视。而今日看来,铜版、石版画因在图像复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多的是以技术层面引入中国。特别是石印版画技术,在传教士和商人的引介下被广泛用于印刷与新式传媒业。以商业画报形式存在的晚清“画报版画”,由于长期依赖商业环境,因此发展模式有别于欧洲。
学位
毛焰在当代肖像绘画艺术家中风格明显与众不同,作品传达出很强烈的个人的面貌。毛焰自幼学习画画并于九十年代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南京艺术学院当美术教师。毛焰受学院中严谨的绘画技法训练与古典大师对于绘画的敬畏之心所影响,在新科技、新媒体等多种创作方式、多类艺术形式的环境中,毅然执着于传统肖像绘画领域的创作,毛焰的坚持对我有所触动。在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毛焰在写实主义绘画领域里进行着自己的探险,而
学位
本文以广西的“南方梦想——南方的风景10年”大型写生活动为背景,研究艺术家们在同一风景下写生创作作品的风格差异性,并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同景异构”。以阳朔的景点为例,针对造成艺术家作品的艺术语言呈现的差异性,通过对艺术家主体审美修养、性格差异、成长和艺术经历以及风景客体的本质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挖掘。通过论证得出,风景油画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以及艺术家创作出的风景油画与山水文化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关
学位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陶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 
学位
高男高音是男性歌唱声部中的一个特殊声部,演唱音域超出常规的男高音,音色上具有独特的色彩,演唱技巧上也比较特殊。近年来,高男高音在中国声乐舞台艺术实践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深受声乐爱好者的喜爱。高男高音声部逐渐引起了声乐演唱者和专业教育者的重视。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当今中外高男高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梳理了高男高音声部的历史、高男高音声部的特点以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