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形态表现预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I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胃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三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胃癌,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完全切除病灶甚至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到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作为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已被普遍认可。研究表明,通过抗生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阻止这一途径的进展,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涉及这几种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粪便抗原检测以及内窥镜检查。其中,13C尿素呼气试验仍为诊断的金标准。2013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倡导的京都分类法,是一种最新的内镜胃炎分类系统。该全球共识报告指出,内镜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想方法。随着现代内窥镜分辨率和图像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看到更为精细的黏膜表现,所以胃镜下即使不使用放大技术也能通过黏膜形态表现预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目前,根据《京都胃炎分类》,通过内镜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性在我国研究尚少,无统一定论。因此,这项研究目的是通过《京都胃炎分类》探索普通白光内镜评估幽门螺杆菌及感染状态在我国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目的应用《京都胃炎分类》,研究通过普通白光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表现判断幽门旋杆菌(Hp)感染,探讨其诊断幽门螺杆菌的临床价值。对比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通过普通白光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表现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2月于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8-80周岁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相关检查。筛选纳入同时进行白光胃镜和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采用《京都胃炎分类》的诊断标准,普通白光胃镜下观察胃黏膜形态表现,根据形态特点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所有患者(既往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及根除史)均于空腹状态下行13C尿素呼气试验,以13C尿素呼气试验为金标准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241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共127例,女性共114例。最小年龄为27周岁,最大年龄为80周岁,平均年龄为(54.57±11.81)岁。行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117例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5%。2.经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胀、嗳气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的发生率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出现消化不良表现的患者组间比较,腹胀、嗳气组患者中的13C尿素呼气试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胃镜下胃黏膜形态表现中,萎缩、肠上皮化生、增生性息肉、皱襞肿大蛇形、黄色素瘤、白色浑浊粘液、集合规则小静脉(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阴性的发生率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弥漫性发红、鸡皮样改变等黏膜表现的发生率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观察胃黏膜形态中萎缩、肠上皮化生、增生性息肉、皱襞肿大蛇形、黄色素瘤、白色浑浊粘液、RAC阴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5.与13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改变中,AUC(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和符合率最高的是萎缩(0.811,81.33%)、肠上皮化生(0.610,61.83%)、皱襞肿大蛇形(0.617,62.24%)、白色浑浊粘液(0.626,63.49%)且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均较高。以符合上述至少四种之一的胃黏膜改变作为胃镜下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准,白光模式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AUC为0.873,总符合率为81.33%,灵敏度为85.59%,特异度为77.69%,PPV为77.61%,NPV为86.32%。在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改变中,鸡皮样改变的PPV(99.19%)、特异度(80.00%)最高,但符合率(52.70%)较低。在不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改变中,RAC清晰可见的PPV最高(54.84%),符合率也最低(30.71%)。结论在普通白光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时,应用京都胃炎分类,对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老年共病住院患者的多病共存、多重用药及基础生理化验情况等方面的特征研究,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尤其是专科医生对老年共病及用药的认识,从而为共病患者的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本溪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年龄≥65岁,同时患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疾病种类及数量、用药种类及数量、血
目的从不同角度探讨分析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关系,为HUA高危人群的识别及HUA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1.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每一位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以及服药史等)、体格
目的:随着肥胖在各大洲的日益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健康问题。它是世界第一大肝病,也可能成为未来几十年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既往已有研究证实了联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Waistline Circumference,WC)可以增强对肥胖相关疾病高风险个体的检测。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及健康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并分析对鉴别PBC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并通过比较不同病程PBC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探讨对于判断PBC患者病情有价值的指标,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1.收集整理2015.0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活动期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炎症的关联,以及相关指标作为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价值,增加对UC的了解,从而为UC的诊疗提供新的参考。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5例UC活动期患者为UC组,其中男性97例(占55.43%),女性78例(占44.57%),男女比例1.24
目的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与代谢风险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有关的慢性肝实质损伤性疾病。早发现明确诊断和坚持长期监测是管理该疾病的重要一环。目前,NAFLD的无创诊断方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分析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探讨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评估Fibro Touch(F
目的:探讨合并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BE)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并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该研究是CAP-China网络平台发起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了2014.01.01-2014.12.31期间在中国北、中、南
研究背景:据估计,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被认为是造成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SVT)是一种罕见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内脏静脉血栓中最常见的类型,平均发病率大约为每年0.
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个体对药物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也是美国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DILI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由于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极具多样性,缺乏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容易造成DILI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慢性肝病,在临床中愈发常见。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NAFLD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在NAFLD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两种新型的炎性标志物,且二者能较稳定地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既往研究显示N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