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吉卜林的写作技巧与手法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广泛赞誉。然而,其作品却并未在读者中广泛传阅,这也许同其富含帝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和外界对于其帝国主义作家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福斯特则完全不同。由于福斯特的作品中富含人文主义思想,宣扬了对于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对于少数人群的同情等,其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众的喜爱。鉴于两位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评论界对于两位作家的研究较为充分,其中一些研究也颇具见解。而自后殖民批评手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之后,对于两部作品的研究则更为全面。事实上,对于两位作家在殖民问题上的态度,批评界仍然存在争议。对于‘吉卜林究竟是否是一位“帝国主义作家”,福斯特是否真正在反抗英国殖民’,这一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对于两位作家的对比分析就极为重要了,特别是两位作家的公认代表作《吉姆》和《印度之行》。通过对比,读者将更为清楚直观的了解到两部作品究竟在讲述怎样的印度故事,进而对两位作家在对待殖民问题上的态度的研究方面有所帮助。本文试图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对《吉姆》和《印度之行》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首先,作者就两部小说集中反映印度在经历殖民后所面临的一些列的问题进行阐释。这些问题包括文化身份的混杂与困惑,他者身份的构建等等。揭露两位作者对于后殖民社会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反映出了印度和其人民由于殖民在遭受着种种问题与困境。其次,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吉姆和菲尔丁,以及对《吉姆》中对于“箭河”的寻找,“大游戏”的成功和《印度之行》中体现中西文化冲突的控告的对比分析,本文试图揭露两部小说深层次的不同内涵与意义。诚如外界对于吉卜林的评论,《吉姆》依然可以被认定是一部宣传帝国主义的小说。其对于东方形象的一贯贬低,对于西方人物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大游戏”最后成功的描述无不透露出吉卜林对于殖民主义或者是帝国主义思想的宣扬。而《印度之行》则通过对于阿兹齐文化身份的混杂,菲尔丁的开明与民主,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描述,表现了其对于殖民这一行为的不屑与攻击。该作品表现出了福斯特对于“少数族裔”的同情与怜悯,宣扬了其对于平等和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及其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宣扬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态度。通过对比研究《吉姆》和《印度之行》这两部小说,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览无遗。毫不夸张的说,吉卜林的确是一位帝国主义作家,其试图通过其作品服务于大英帝国的殖民事业。而福斯特则恰恰相反,通过描写殖民带给印度的困苦,除了表现出了他对于印度人民的怜悯之外,也表现出了其对于英国殖民的反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