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对在山东地区采集的122份土样进行了线虫分离和筛选,得到异小杆线虫JNR,扩增其ITS基因和D2-D3基因,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发掘其生防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山东省济南、青岛、泰安、济宁、菏泽、潍坊6个市下13个区县采集土样122份,土样虫检出率为16.39%。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的分布与土壤质地、植被类型以及湿度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沙壤土线虫检出率最高,占28%,沙土18.87%,壤土8.57%。调查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线虫检出率不同。出线虫率最高的是果树,其次是田地和无植被的荒地。另外土壤湿度在15-25%左右时,线虫发生的概率较大。(2)分离得到线虫B、JN11、JNR、TD、HZ、QD,并筛选出杀虫效果较好的JNR。(3)通过对昆虫病原线虫JNR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扩增其ITS基因和D2-D3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992 bp、898 bp,结合Genebank中,已知种类的相关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其为嗜菌异小杆线虫H.bacteriophora。(4)通过测定不同剂量下线虫JNR对大蜡螟的侵染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剂量下,线虫对试虫的侵染效果不同,校正死亡率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在48 h增加最多。24 h后在低剂量10~60 IJs/头下,线虫对大蜡螟的校正死亡率为0%,当浓度达到120 IJs/头以上有侵染效果;在较高剂量120﹑240 IJs/头下,72 h后寄主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5)探讨了温度﹑湿度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存活率和侵染力的影响。发现,线虫JNR有较好的耐热性,38℃条件下能存活近32 h;40℃水浴处理2 h,低浓度500 IJs/m L下3 h后全部死亡。在较高温度处理下,嗜菌异小杆线虫JNR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侵染力。38℃时仍具有侵染活力,当温度过高超过40℃也不利于嗜菌异小杆线虫的侵染。在温度5℃、10℃下,线虫JNR可以存活数天,在低温下的侵染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室内测定线虫需要的湿度为1000μL/皿。(6)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线虫的水平运动能力及侵染周期,在30℃以内,线虫的水平运动能力随温度增加而增强;同一温度下,昆虫病原线虫JNR在琼脂培养基上的水平运动能力随时间延长而增强。18℃下,24 h仅有5%的线虫,25℃时,有10%的线虫个体运动达到3.6cm,当温度为30℃,则有31%的个体。JNR在室温25℃条件下,对大蜡螟的致死时间需要44 h,明显快于海滨斯氏线虫S.litorale和线虫S.ceratophorum,嗜菌异小杆线虫JNR侵染效果较好。线虫JNR在30℃的侵染周期时间短于25℃,且比另外两种线虫更适合高温条件。(7)通过测定线虫JNR在不同剂量下对蛴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在较高剂量下对蛴螬的防效较好,500 IJs/头处理72 h,校正死亡率达到88%,96 h全部死亡,剂量为200 IJs/头时则需要120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