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对儿童文学的游戏性进行文本解析。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引论:儿童文学游戏性的理论寻因。这部分除了简要介绍本论题的研究意图外,主要是从理论上探寻儿童文学游戏性生成的原因,这是在进行儿童文学游戏性的文本解析之前必须予以澄清的。本文认为儿童文学之所以与游戏性结缘,是因为儿童游戏具有娱乐性、幻想性和自由性,而游戏的这些特性恰恰是儿童文学所必不可少的。儿童读者期待于儿童文学的不是严肃的训诫,而是令人轻松的欢乐;儿童读者要求儿童文学里有一个可以让他们悠游其中的幻想世界,而这样的幻想世界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获得;儿童文学表现游戏性的最重要原因是游戏主体的自由性,儿童之所以对游戏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是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逃脱成人规则的约束,获得主体的自由。 正论:儿童文学游戏性的文本解析。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儿童文学的游戏性主要体现在修辞层、语象层和意味层等层面。修辞层的游戏性是最容易为读者识别和感受到的,而一些修辞手段则突破语言学的意义,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如夸张、反讽、叠合、颠倒和突转等;语象层的游戏性主要包括怪诞滑稽的人物、事物、事态意象和充满欢愉的游戏情节等;意味层的游戏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中,与文本的思想情感连结在一起,构成游戏性氛围。游戏性文本通过修辞层、语象层和意味层传递出的是颠覆规则、悬置约束、解构秩序、崇尚狂欢的游戏精神。同时,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只有在一个完整的文本体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文本的各层面实现完美的结合,文本才会呈现出综合的游戏性审美潜能。 余论:对我国现当代儿童文学文本游戏性的一点思考。与国外经典的游戏性儿童文学作品比较,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不免相形见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作家们还没有把游戏作为自由、狂欢、充满幻想的童年生命的象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教育说服儿童的手段和方法,即所谓“寓教于乐”,这无疑会减弱文本的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性。所以,我国儿童文学作家要创作出优秀的游戏性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反思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突破传统的创作定势,全身心地走进儿童的游戏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