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选择性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氧化应激损伤、谷氨酸兴奋毒作用、线粒体功能异常、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免疫异常及蛋白异常聚集等几个方面,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ALS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病人的存活期一般仅为3到5年。Parkin由Kitada等人首先克隆并且命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年型帕金森病(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ARJP)的致病基因。Parkin作为泛素化E3连接酶,其N-末端为泛素化结构,C-末端为RING结构。RING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RING1、RING2,其拥有泛素化连接酶的活性,直接参与了泛素化过程。有研究表明:过表达Parkin能够保护神经元,可以抵抗因过表达或内源性底物蛋白积聚而产生的毒性侵害。正常情况下,当线粒体膜电位发生改变时,一部分Parkin从胞浆转移至线粒体,发挥泛素化作用,同时激活线粒体自噬。此外,Parkin蛋白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还表现在其与抗凋亡蛋白Bcl-2相互作用,发挥抗凋亡功能。Parkin蛋白的酶活性丧失,将影响泛素蛋白酶体系(Ubiquitin-proteasomesystem, UPS)的功能,导致未泛素化的底物蛋白异常聚集,造成细胞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患者尸检组织中,均发现Parkin蛋白的表达量存在改变。PD、AD与ALS都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存在选择性神经元的丢失,发病机制均涉及到异常蛋白聚集、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凋亡等途径。SOD1-G93A转基因小鼠是目前研究ALS较理想的动物模型之一。本实验欲通过对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中Parkin蛋白表达量的研究,观察Parkin蛋白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中变化情况,分析Parkin蛋白在ALS中潜在的作用及意义,进一步探讨ALS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SOD1-G93A转基因小鼠,本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选取100天的阴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按时间点分为症状早期(60d),症状期与终末期三个亚组,各组5只小鼠。10%水合氯醛(350mg/Kg体重)腹腔麻醉小鼠后,摘除小鼠双侧眼球放血,取小鼠的腰髓,称重后立即放于液氮中,然后放-80℃超低温冰箱保存直至Western blot时使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之后剥离小鼠腰髓,用4%多聚甲醛浸泡保存组织至免疫组化时使用。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方法,观察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Parkin蛋白免疫活性与表达量情况,进一步分析SOD1-G93A转基因小鼠不同时期,Parkin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前角细胞Parkin免疫活性:随着病情的进展,小鼠腰髓Parkin免疫活性表达逐渐降低。终末期组基本上无Parkin蛋白免疫活性表达。2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Parkin蛋白表达含量:随着SOD1-G93A转基因小鼠病情进展,Parkin表达含量逐渐减少。与对照组比较,症状期、终末期Parkin表达量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症状早期和症状期组分别比较,终末期组Parkin表达量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早期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中Parkin蛋白免疫活性及表达量的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arkin蛋白免疫活性与表达量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减少,终末期基本上无Parkin蛋白免疫活性表达。随着疾病进展,Parkin蛋白逐渐减少,可能会影响Parkin泛素连接酶作用的发挥,使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的作用减弱,进而导致Parkin对细胞内异常蛋白的降解作用下降,异常蛋白在细胞内聚集,对细胞形成毒性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对SOD1-G93A转基因小鼠中Parkin蛋白的研究,可能会为探索ALS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