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异常凝结,会阻塞相应血管,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如治疗不及时,会继发严重的下肢静脉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慢性经久不愈的溃疡等。髂静脉狭窄(IVCS)被认为是DVT最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也是其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和血栓复发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何种程度的狭窄需要进行临床干预业界存在较大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异常凝结,会阻塞相应血管,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如治疗不及时,会继发严重的下肢静脉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慢性经久不愈的溃疡等。髂静脉狭窄(IVCS)被认为是DVT最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也是其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和血栓复发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何种程度的狭窄需要进行临床干预业界存在较大的争议。第二,IVCS患者大多伴有大量的侧支循环产生,这些侧支循环对IVCS与DVT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两方面都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联,目前国内外还缺乏相应的研究。研究目的:本文将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对髂静脉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通过预测血液淤滞进而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探索IVCS的狭窄程度和IVCS所致的侧支循环与DVT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建立不同狭窄程度和侧支种类的下腔-髂静脉的理想模型:1.狭窄程度分别为30%、50%、70%、90%的狭窄模型;2.在狭窄程度50%的狭窄模型上建立侧支循环,包括:(1)不同侧支类型:盆腔型(侧支开口于左髂静脉右下方)、腰升型(侧支开口于左髂静脉左上方)、共存型(腰升型与盆腔型侧支共同存在于左髂静脉);(2)不同面积占比(30%、50%、70%)的侧支循环模型。此外,收集6名发生不同程度DVT的IVCS患者的重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运用CFD,结合血液淤滞模型,对不同种类的理想模型和IVCS患者重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记录不同时刻旧血液体积分数(OBVF),评估髂静脉不同位置血液滞留的程度,并与传统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较。研究血液滞留与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类型的关系,探索与血栓形成的关联。研究结果:1、狭窄理想模型狭窄两侧压差与壁面剪切应力(WSS)随狭窄程度增大而增大,分别为3.4-4177.4Pa和0.34-18.23Pa不等。狭窄处及狭窄下游区域OBVF普遍较低,不足20%,远心端无血液淤滞。狭窄程度70%的模型狭窄两侧压差达到2.7mmHg,狭窄处WSS为4.60Pa,狭窄下游近心端区域OBVF为15%。2、侧支理想模型远心端壁面剪切应力(WSS)为0.3Pa左右。经4个周期的计算,腰升型和盆腔型模型的残留血液集中在狭窄处及狭窄上游远心端区域,OBVF随不同侧支截面积而变化,分别为5-90%和70-80%不等;共存型模型相应部位OBVF均在80%以上。3、IVCS患者重建模型狭窄处与侧支血管入口周围OBVF较高,侧支血管面积越大,OBVF越大,血流动力学改变规律与同类型的理想模型大致相同。病例3无血栓生成,OBVF均趋近于0。病例1和病例5血栓化程度较轻,狭窄处OBVF为0,狭窄上游远心端区域OBVF均不到45%。病例2、4、6血栓化程度较重,狭窄处和狭窄上游远心端区域OBVF分别高于35%与55%,血液滞留的位置与程度与临床数据相符。研究结论:1、在狭窄理想模型中,从血流动力学角度,狭窄程度达到70%发生DVT的可能性最高。2、在侧支理想模型中,侧支血管面积越大,血液淤滞程度越严重;共存型模型血液淤滞程度比腰升型与盆腔型严重,与DVT关联也越大。狭窄上游远心端位置较狭窄处更易形成血栓。3、运用血液淤滞程度对IVCS患者进行血栓预测能与临床数据相吻合。血液淤滞模型对DVT的预测结果相比于传统血流动力学参数更加直观可靠。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研究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 binding protein 1,GBP1)在胶质瘤及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like cell,GS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2)研究GBP1对GSC干性及相关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研究GBP1调节GSC自我更新与侵袭的分子机制;(4)研究GBP1对GSC体内成瘤能力和对荷瘤裸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研究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敲低生物钟基因BMAL1对支气管平滑肌细胞(BSMC)增殖、迁移及凋亡中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预防气道重塑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1.选取6只6-8周雌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BMAL1flox/flox小鼠进行动物实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鼻腔滴注腺相关病毒(AAV)-环化重组酶(Cre)病毒,对照组则滴注AAV-阴性对照(NC)病毒。吸入病
目的建立C57BL/6J小鼠改良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模型,探索Toll样受体 2(Toll-likereceptor2,TLR2)介导 A 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A,BoNT/A)治疗TN的镇痛机制。方法1、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三叉神经痛(TN)组、BoNT/A治疗组。每组8只小鼠。对TN组及BoN
目的研究胆固醇代谢促进结直肠癌(CRC)细胞放疗抵抗的机制,为CRC放疗增敏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EdU增殖检测实验及裸鼠成瘤实验等实验观察胆固醇对受照后细胞增殖、凋亡及活力的影响。2.评估受照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然后用PCR和western blot观察受照后CRC细胞中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SREBPs家族及其下游FASN和HMGCR基因的表达情况。3.通过转染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茶芎的指纹图谱,筛选差异性成分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以Z-藁本内酯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2批茶芎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进行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为标准筛选影响药材质量的差异性成分;采用同一HPLC法测定
目的:肠杆菌科的快速传播和碳青霉烯酶表达质粒的水平转移导致碳青霉烯药物耐药菌株的比例迅速增加。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六个代表性地区的临床CRE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着重分析产OXA-48类碳青霉烯酶的质粒特性。同时,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伴随多重耐药和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成为重
目的:脑部放射治疗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脑肿瘤或脑转移瘤的治疗,在提高肿瘤控制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副反应,其中以认知功能障碍尤为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放疗疗效。目前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包括海马神经发生抑制、神经炎症激活和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异常,而电离辐射诱导的海马神经发生抑制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已为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肠道菌群及代谢物能通过调节大脑海马神经发生及相关分子
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人类多种感染的临床常见病原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胞外病原菌,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其可以在多种细胞内生存,是典型的兼性胞内寄生菌,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关胞内生存机制尚不清楚。环状RNA(circ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RNA,其参与了多种生物学功能,但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鲜有报道。与此同时,临床上作为诊断金标准的传统病原菌培养鉴定技术,由于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脑胶质瘤中最常见的间质细胞,且与胶质瘤干细胞所重构的高度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紧密相关,并具有促进肿瘤进展的恶性生物学效应。胶质瘤干细胞能重塑TAMs的代谢表型,并参与调控TAMs的极化以及向利瘤表型转化。阐明TAMs的脂代谢重塑特征、机制及对胶质瘤进展的影响,将有助于精准靶向干预其畸变的脂代谢,以逆转TAMs的利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