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类学诞生之日起,宗教仪式就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形态,汉族宗教与少数民族宗教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宗教体系。中国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以区域宗教文化作为旨趣,以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宗教民族志”书写作为研究方法,从而构筑起中国人类学宗教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特色,以此通过宗教的地方性达到对整个中国宗教体系的理解。“藏彝走廊”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为中国人类学宗教研究从地域性视角到整体性的观照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四川凉山彝族地处“藏彝走廊”中的彝语北部方言区。在四川凉山彝族的区域文化格局中,因语言、服饰、习俗、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以诺、圣乍、所地三个亚方言和文化区。综观学界对四川凉山彝族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于以诺、圣乍彝族,对所地彝族关注甚少。单就彝族宗教仪式的研究现状看,以区域宗教为基点,运用人类学的学科理论对宗教进行整体把握和理解,并由此形成与国际人类学界关于中国宗教研究对话的成果几乎没有。本文正是基于此点,选择所地彝族中的阿都族群居住地之一的大坪村彝族宗教仪式作为研究对象,借鉴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人类学的社区研究视角与整体论视野,从宗教民族志书写切入,对大坪彝族的宗教仪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由九章构成。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对大坪彝族生存境况、仪式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民族志介绍,指出大坪彝族是生活在仪式中的民族。第三章从社会组织视角分析大坪彝族的仪式主义社会特征,指出仪式与社会组织间的关联性。从宇宙观、灵魂观、方位观、十二属相、性别观等人观观念方面,分析大坪彝族仪式生活的思维基础与宗教观念。第四章对大坪彝族社会中的仪式专家毕摩、苏尼进行研究,重点借鉴萨满教研究中的理论成果对苏尼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苏尼是正常人,苏尼产生在具有社会拯救意义的新见解。第五章研究了大坪彝族的丧祭仪式,指出丧祭仪式反映了彝族由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史实和彝族对此时段的族群记忆,丧祭仪式是彝族父系血缘强化的制度性标志。第六章研究大坪彝族的西奎博仪式,发现西奎博仪式是彝族社会组织的产物,是复杂社会关系在仪式生活中的映射,大坪彝族通过此仪式实现了社会冲突的仪式化调解。第七章研究了大坪彝族治疗仪式中的疾病观念和医疗抉择。认为“神、药两解”是大坪彝族应对疾病的生存智慧,是大坪彝族更为明智的选择策略。第八章是对大坪彝族宗教仪式的仪式程式、象征内涵、认知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第九章结论部分,从大坪彝族宗教研究的个案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论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的基本论点:宗教仪式是大坪彝族的“地方性知识”与生存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追求神圣与世俗和谐的深层结构。大坪彝族的宗教仪式为探讨人类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提供了借鉴。大坪彝族的思维方式是包含“原始思维”、“野性的思维”在内的,建立在象征基础上的“象征思维”。作为“多元一体”中国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坪彝族宗教为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角度,对整个人类学的宗教研究具有启发性:大坪彝族宗教为中国宗教研究提供了从“周边”看“中心”的反思视角;具有民间信仰特性的大坪彝族宗教是一种“宗教体系”;大坪彝族宗教仪式与彝族社会历史、社会存在紧密相关,很好的回应了法国社会学派关于宗教与“社会事实”、“集体意识”关系的理论假设;大坪彝族宗教为宗教民族志书写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