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调查14所体育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截至2008年3月我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体育休闲、运动康复与健康、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表演、英语、新闻学、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舞蹈编导、经济学、体育装备工程、中医学。这些本科专业涉及了经济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工学、医学等7大类学科。14所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最多的院校为武汉体育学院,其数量为15个,其次为成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数量为14个;本科专业设置较少的高等体育院校依次为河北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数量依次为7个和6个。综观本科专业名称和专业方向,可以看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覆盖面广,发展较快。但专业培养面过窄,专业所对应的专业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现象普遍存在。毕业生就业率及从业率逐年下降,部分专业由于设置开办的学校较多,初次就业率难以达到70%,如:2004年至2007全国所有院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平均就业率由71.25%降至小于70%。培养的毕业生呈过剩态势。除此之外,影响本科专业设置的因素有很多,如:办学理念、生源质量与数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同时受到各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制约。 本文通过分析建议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内涵和适应性。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考虑自身体育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宽口径办学并强化各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本科专业纵向发展提供保障;新的产业机构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体育学科本科专业设置和专业机构、专业方向的变化,而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和人才的又会影响体育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过程,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将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共同培养,满足社会进步各个时期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发展区域特色办学,强化办学理念和视野;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育学科认证与评估制度,给各高等体育院校二级学科的设置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