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拇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2)探讨拇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患者的早、晚期功能康复;(3)探讨拇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患者续贯功能康复后疗效的评定。方法:所有被研究者均选择于2005年10月-2008年12月期间因拇或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而收住院患者,共有33例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5例,男女之比为5.6:1。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7岁,绝大多数在20~50岁之间。致伤原因为:多为带手套操作,拇手指随手套卷入钻床或机器所致。其中重物挤压伤12例,占36.4%;各种绳索带伤13例,占39.4%;车床卷入撕脱伤6例,占18.2%;搅拌机伤2例,占6.0%。致伤情况为:左拇指离断伤11例,占33.3%;右拇指离断伤12例,占36.4%:单纯拇指离断伤21例,占63.6%;拇指合并其他手指损伤2例,占6%;其他手指离断伤10例占30.3%。33例均施行断指再植,成活29例,再植失败后亚急诊行左足第二趾游离再造拇指3例,皮瓣修复末节指端1例。拇手指旋转撕脱离断,根据皮肤、骨骼、肌腱、血管、神经断面不同并伴有不同长度和程度的毁损和缺损,选择不同的再植方法。将断指再植的术前患指干燥冷藏保存、手术中彻底清创、无创手术操作治疗、早期功能康复和晚期功能重建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续贯功能康复全过程治疗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功能康复后疗效进行评定,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断指再植33例中,成活29例,成活率87.9%。发生血管危象3例,占9.1%,经及时手术探查后好转。(2)术后2个月时,全部病例手功能均有改善或部分恢复。(3)术后3个月时,29例再植者中23例手功能及外形明显改善或恢复,余6例行肌腱松解,最终功能改善。(4)术后6个月时,全部病例基本胜任日常生活及原工作。(5)通过包括望诊、触诊、动诊和量诊四部分一般检查可对肢体结构与功能变化有个总体的评价;功能评定主要包括手的关节活动度、肌力、感觉、体积和手的灵巧性及协调性等方面的评定,29例患者全部达标。术后2个月、6个月功能评定对比,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康复预防措施渗透于手术治疗中,使手术治疗成为康复训练内容的一部分,在术中强调:①严格彻底清创,保护正常组织的完整性。②预防肌腱粘连。③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等。不仅保证了再植手指成活,而且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损伤发展为残疾。术后制定康复计划并认真执行,将手术治疗、早期康复及晚期功能重建等措施续贯在一起,动员医生、患者、亲属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使患者得到正规的连续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意义:手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创造世界文明的特殊劳动工具,无论在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双手都起到重要的感知、活动、握持、操控等作用,因此,手部外伤后的功能恢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大多数医院局限于自身水平及条件限制,治疗上停留于“消灭创面、组织修复、功能重建”,对于手外科康复治疗,大多只是嘱咐“注意功能锻炼”或指导必要的康复训练,多数病患者只停留于关注医生如何进行手术、如何用药等,对术后康复训练则一无所知,须知医生所进行的手术是一种有创伤的治疗,无论大、小手术,术后均容易出现疤痕增生、组织粘连、关节僵硬的并发症,,手术的作用只占整个治疗过程的50%,余下50%则有赖于功能康复训练。手康复是在手外科诊治的基础上研究手功能障碍原因、防治及如何恢复或补偿手功能的学科,因此,从受伤到手术前后,从组织愈合到功能恢复,从职业训练到重返社会,都需要康复治疗。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或将其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才能令治疗效果得到最大的保证。从而使患者尽早重返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社会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