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是发病率、致残率很高的神经科疾病。脑梗死存活者大部分存在残疾,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缺损。寻找新的有效的康复手段始终是神经病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选用96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刺激组、急性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组和慢性期低频rTMS组共四组;每组分为三个时间点,即脑缺血再灌注后6天,13天,27天;每个时间点均8只大鼠,其中急性期低频rTMS组自脑缺血再灌注后24小时即开始rTMS干预,而慢性期低频rTMS组自脑缺血再灌注后13天开始rTMS干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rTMS干预,在规定的时间点采用18分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方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第27天时大鼠梗死侧皮层突触损害情况,旨在观察rTMS对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皮层可塑性变化的影响;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大鼠梗死侧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以探讨其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和皮层可塑性变化的可能机制。为rTMS将来可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脑缺血再灌注后第6天时,rTMS干预的急性期低频rTMS组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增高(P<0.05);再灌注第13天时,rTMS干预的急性期低频rTMS组和慢性期低频rTMS组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增高(P<0.01);再灌注后第27天时,模型组、假刺激组、急性期低频rTMS组和慢性期低频rTMS组之间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急性期低频rTMS组和慢性期低频rTMS组在再灌注后第13天和27天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2)急性期低频rTMS组梗死侧皮层BDNF阳性细胞、VEGF阳性细胞和SYN阳性细胞数目较模型组各时间点增多(P<0.01,P<0.05);再灌注后第13天和第27天,慢性期低频rTMS组梗死侧皮层BDNF阳性细胞、VEGF阳性细胞和SYN阳性细胞数目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增多(P<0.01,P<0.05);而急性期低频rTMS组和慢性期低频rTMS组在再灌注后第13天和27天梗死侧皮层BDNF阳性细胞、VEGF阳性细胞和SYN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3)就电镜标本而言,急性期低频rTMS组和慢性期低频rTMS组再灌注后27天的梗死侧皮层突触与模型组、假刺激组相比,突触损害的程度相对较轻。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初步结论如下:(1)rTM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以再灌注后第6天和13天时作用较明显;(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梗死侧皮层的BDNF阳性细胞和VEGF阳性细胞数目发生反应性增加,于再灌注后第6天明显增多,而后逐渐回落:SYN阳性细胞数目在再灌注后逐渐增多,并持续至27天左右;rTM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梗死侧皮层的BDNF阳性细胞、VEGF阳性细胞和SYN阳性细胞数目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3)本实验设计观察在大鼠脑梗死急性期和慢性期应用rTMS干预有无不同疗效,目前尚未在国内外检索到此类关于rTMS应用时机比较的相关实验文献。尚未发现急性期低频rTMS组和慢性期低频rTMS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康复进程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