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古瓮颂》中“消极能力”的智慧光芒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m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约翰·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消极能力”正在文学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济慈将之定义为,一位大诗人应当“能够处于含糊不定、神秘、疑问之中而不急于去追寻事实和道理”,因为“对伟大的诗人而言,对美的感触应压倒其他考虑,甚至可以为之取消一切考虑”。事实上,由于“消极能力”自身的包容性、动态、性,该理念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美学乃至哲学上的重要理念。它要求人们否定自我身份,借助想象与周围世界发生共鸣,并最终达到“真美共一”的极乐境界。本文对济慈名篇《希腊古瓮颂》展开细读,结合颂歌自身的内在逻辑,提出四个关键词,即想象、狂喜、疑惑、以及寻美,并以之为线索,对“消极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蕴含的重要意义。该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主要追溯“消极能力”的形成过程。论文以莫里斯·迪克斯坦对济慈思想阶段的划分为依据,将该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对济慈思想剧变阶段展开分析。引言最后提出“消极能力”的主要理论框架,并简要揭示了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主要分析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本章节首先论证了想象的真实性,继而引出想象的核心环节一“移情感受”,即欣赏者乐于并善于将自己想象成被观赏之物,并以此角度观察世界。论文接着追溯济慈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原因:他乐于移情,因他对世界万物充满感情;而他善于移情的禀赋则或直接得益于他丰富的感官经验,或间接得益于他充足的知识储备。第二章继续探讨“消极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内涵--狂喜。狂喜是指欣赏者与载有创作者真实情感的艺术作品之间发生共鸣而产生的情感。狂喜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情感交流,因此对狂喜包容性的讨论在也本章研究范围之内。另外,每一次交流内部都包含永不止息的情感转化与碰撞,因此论文又揭示了狂喜的内部动态性,并对此展开了论述。第三章主要分析诗人如何应对随狂喜而来的不安与疑惑。实际上,诗人对疑惑共所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他首先从逃避的“花亭”觉醒,又一度迷恋大自然没有记忆的福泽,认为如此便可摆脱冬日的寒冷,然而济慈最终完成思想的飞跃,提出“灵魂的锤炼之谷”之说,认为严酷的现实是对灵魂最好的历练。由此,“消极能力”展示出其最为积极的一面。第四章主要探讨艺术、真与美之间的关系。此章首先揭示了艺术与人类的友好关系,然后对“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一亘古箴言展开详细论述。“真”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智慧”,而“美”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领悟这些智慧时的获得的绝妙体验。由此,艺术、真与美在济慈这里紧密结合起来。在结论部分,本文重中了“消极能力”在济慈写作生涯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整个文学界中的显著地位。显然,“消极能力”使济慈得以放飞想象之翼,并以动态、包容的心境感受周遭的世界。他对美的执着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后世的诗人与美学家,而他在应对其现实生活困难时的态度无疑将会对面临着诸多自我与人生困惑的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316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间糖脂代谢水平相关性的探讨,为临床针对不同糖脂代谢控制水平的T2DM患者辨证施治提
明清更迭之际的儒家学者,多半怀抱着一种救世的情怀反省有明一代的学术,黄宗羲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思想并不像朱熹、王阳明那样具有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理论特色,但他对明
第一部分PGRN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2008年全球估计新发宫颈癌病例52.98万,死亡病例25.51万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如何对视频内容进行描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的视频内容描述方法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将其应用于视频检索、智
乡镇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五级财政框架中处于最基层。乡镇财政白上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
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的动荡不安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戏剧方面涌现出了尤金·奥尼尔(1888-1953)这样的一代巨匠。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劳动力适应快速变动的工作环境的能力这一问题成为越来越多政府官员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培训是劳动力离开正规教育系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作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人事档案工作相对于我国更为成熟。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人事档案管理的差异,希望能从美国的人事
<正>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名威明,行九,世称元九,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唐代著名诗人。韦丛(783-809年),字蕙丛,京兆杜陵人,元稹元配,太子宾客韦夏卿小女。贞元十九年(
<正>《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伟大的作品,很早就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因而在我国流传很广,深为读者所熟知。然而,传统的解读未能深入到文本内部,未能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