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能力内涵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到来,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较量直接影响了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素有技术革新速度快、技术替代性强等特点,而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面临着“低端锁定”、“战略隔绝”等困境,在国际位势竞争中处于低位劣势,迫使高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企业位势来增强竞争力。关于企业位势竞争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从传统战略角度出发,但相比较传统战略管理相对静态的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可以动态研究企业与其小生境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也更侧重于个体的存活、延续或收益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索高新技术企业位势的内涵,分析企业位势能力在位势跃迁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试图打开企业位势能力黑箱,提出企业位势能力构成维度,以期为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位势能力提出实用性建议。首先从企业生态位、双元组织理论、动态能力等相关理论及概念入手,对上述理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系统性的回顾,分析各理论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企业位势”的概念。本文认为企业位势是一个企业在行业甚至企业生态大环境中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同时具有“位”和“势”两种属性,“位”包括企业的位置因子和资源因子等,“势”指企业所在位置的功效或者说对于“位”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基于这个概念,本文继续提出“位势能力”的概念,认为位势能力是体现企业在所在行业内地位的一种能力,是企业在不断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包括企业位势定位、巩固、跃迁等一系列位势行为所需要的能力。其次,在分析位势能力要素构成的基础上,根据双元组织理论的“探索-利用框架”,将位势能力划分为“探索性—位势跃迁力”和“利用性—位势胜任力”,胜任力和跃迁力是企业位势能力的构成维度,两者并不互斥且同时存在,只是互补或替代的关系随着位势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企业在低位势状态下侧重于位势跃迁力的提升上,反之在高位势状态下侧重于位势胜任力提升上。基于位势能力的第一个层次的维度划分后,本文继续将位势胜任力和位势跃迁力打开,基于Ritter提出的“having-doing”即“资质条件-任务执行”框架,将位势胜任力划分为“嵌入响应”和“利用性学习”,将位势跃迁力划分为“机会创见”和“探索性学习”。最终得出如图3-1的位势能力维度模型。然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L公司和B公司两家企业做深度访谈,通过对两家企业位势跃迁的过程的纵向分析,验证笔者提出的位势能力维度模型,并通过跨案例研究,提出命题:企业在低位势状态下侧重于位势跃迁力的提升上,反之在高位势状态下侧重于位势胜任力提升上。
其他文献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誉为最伟大的英国小说之一和“此生必读五十本书之一”。小说出版一百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评论界关注。本论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
对于供应链的所有参与成员来说,利润分配是一个极其复杂、繁琐的课题。在供应链中各成员利用科学的集成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变化。然而,在供应链内,所有
《终结的感觉》是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代表作品之一,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并为其斩获2011年曼布克奖。迄今为止,大多数评论者主要从历史,记忆和叙事等传
以野生药用植物九眼独活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研究2,4-D分别与KT,6-BA的不同组合对九眼独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KT和6-BA会明显降低九眼独活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对愈伤
<正>2002年,一八一团从石河子市购进了由美国引进的红提葡萄晚熟(10月下旬成熟)品种,该品种果实鲜红色,风味纯正,品质极好,耐运输,耐贮藏,市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从“三农”工作、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中国现阶段发展设施园艺的意义和作用。结果表明: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改善了农业
对所选29个高结实无性系子代苗期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家系间苗高和地径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苗高的家系遗传力为87.9%,遗传变异系数为32.6%:地径的家系遗
通过对雨水利用发展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新概念,目的是要建立雨水资源化理念,为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环境打下基
目的报道改良McBride手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轻度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治疗轻度拇外翻36例(拇外翻角≤30°,跖间角≤13°)。采用内侧纵切口,切除
过去十年,英国的教育研究文献显示,使用信息技术确实有助于老师尝试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更多的是零星的个案,并未系统而可持续地推动学校教育的变革。然而,这一变革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