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2年—2013年开展了枸杞岛周边海藻场螺类、贻贝场贝类的摄食生态研究,其中海藻场内选取角蝾螺为研究对象,贻贝场贝类选取紫贻贝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夏季对枸杞岛海藻场夏季角蝾螺(TurbocornutusSolander)通过:同位素确定营养级及食源贡献度——摄食选择偏好实验——螺类消化代谢物粒径分析进行了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本研究表明角蝾螺在藻场当中营养级为2.12,在浮游植物、POM、SOM、大型海藻等可能食源中角蝾螺主要以大型海藻为食,约占94.5%;摄食偏好分析表明角蝾螺夏季可摄食海带、铜藻幼苗、粗枝软骨藻等11种大型藻类,其中对海带、粗枝软骨藻等藻类摄食量较大,无法摄食刺松藻、鹿角沙菜、叉珊藻、珊瑚藻等藻类;大个体角蝾螺对实验藻类日平均摄食量显著高于小个体角蝾螺(P<0.01);螺类消化代谢物粒径分析表明大个体角蝾螺日平均碎屑量显著高于小个体(P<0.01);对螺类摄食生成碎屑的粒径分析证明其摄食产生碎屑主要在(250μm‐1000μm)范围内(>50%),大个体角蝾螺的1Φ碎屑组分显著高于小个体角蝾螺(大个体角蝾螺为58.74%±10.68%/小个体角蝾螺为53.62%±11.46%,P<0.01),而粒级在2Φ:125μm‐250μm、3Φ:63μm‐125μm及4Φ:20μm‐63μm的碎屑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角蝾螺摄食作用生成20‐250μm粒级的碎屑与角蝾螺个体大小无关。μm2012年10月对枸杞岛贻贝养殖区生境及其周边生境进行了浮游植物网采样,并通过显微镜进行粒径测量,从分类学和生态型组成等方面,结合多样性和优势度,对该生境的浮游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贻贝场及其周边生境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与优势种的生态学特征和粒径对贻贝摄食适应特征。本次试验共采集浮游植物40种,隶属4纲28属。其中硅藻纲浮游植物30种,占75%;甲藻10种,占25%;赤潮藻类15种,占37.5%。其丰度值根据离岸距离的远近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通过MDS分析表明贻贝养殖区中线断面为界限将浮游植物及其粒径分为两个群落,可能是贻贝的摄食使得浮游植物群落出现了分化。所有浮游植物个体中,通过粒径分析表明贻贝场外围的丰度高于贻贝场内部的丰度,浮游植物整体粒径在贻贝养殖区内出现大型化特征。研究表明10月贻贝刚附苗,个体较小对浮游植物滤食性有限,所以对粒径小于60μm的浮游植物有较强的选择性,对贻贝场内外生境浮游植物差异受贻贝滤食影响研究对贻贝养殖区碳汇估算体系有重要作用,同时是评估贻贝养殖区承载能力的重要参数;实验还证明贻贝对赤潮藻类有一定的消减作用。通过对角蝾螺的摄食生态实验研究明确了枸杞岛周围海藻场内养护角蝾螺的大型海藻种类,确定了角蝾螺摄食对海藻场碎屑的增量及其粒级,并分析了同位素—摄食选择偏好实验—螺类消化代谢物粒径分析在底栖生物摄食生态学的作用;通过对贻贝场浮游植物及假粪的研究,了解贻贝养殖区生境的浮游植物区系特征,并探讨了贻贝摄食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