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奢侈,一般指超越了个人及社会消费水平,非必需又无益的消费行为。晚清国门大开以后,各种舶来品蜂拥而入,造成了奢侈品市场的“国际化”特征,最初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商埠往往成为全国消费中心,奢侈消费的地位在民国时期得以大幅提升。一方面,从新税源的培植到取缔奢侈品,北洋时期、“裁厘改统”时代、战时、战后不同阶段之施政者对“奢侈”的态度和政策大为不同;而另一方面,观念层面上的“崇俭抑奢”则一直是主流。本文的目标在于梳理与奢侈品及奢侈行为相关的具体实践,包括奢侈征税、奢侈品统制及“崇俭抑奢”运动中对节约的号召,从而进一步探求民国时期奢侈限制政策变迁的内在规律,以期补充民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传统史学之实证方法,用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相关档案、大成数据库及全国报刊索引中的民国书目及期刊来充实文章,同时借鉴关于民国税制研究、奢侈消费、节约运动等方面的专著及论文,力求史实基础的坚实;在论述一些具体问题时,也采取了一定的统计方法来展现发展趋势,如“卷烟统税”在战前的税收变化;对于税制中的条款,则大量运用统计表格的形式来展现以求直观;最后,运用比较的方法,从纵横两个维度剖析民国时期奢侈限制政策的特征。具体来看,本文主用五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纵向安排。第一章梳理北洋时期的奢侈征税。其中,内地税以北京的奢侈特捐与广州的奢侈品印花税为例;关税方面以1925-1926年的关税特别会议为中心展开,重在讨论进口奢侈品附加税之演变。第二章为南京政府初期的奢侈限制政策。这个时期的重心是“裁厘改统”,由此延伸出了特种消费税的征废及统税体系的逐步确立。第三章为战时政策。在这一时期,奢侈限制政策由战前的“包容”转向了“严厉”。从实践方面来看,划一货物统税、战时消费税、战时统制构成了本阶段政策的主要内容;同时,正确对待节约运动,考察其上升为国家政策后的改进与强化。第四章中奢侈限制政策的核心在于所谓“戡乱建国”,在这个目的下,奢侈品统制范围扩大,奢侈品禁入、禁销更加严格,与之相呼应的是一场由蒋亲自动员的“勤俭建国”运动。第五章为比较分析。在前四章史实梳理的基础上,本章于纵横两个维度来考察民国时期奢侈限制政策的变迁。其中,属于纵向方面的有:奢侈征税目的的变化、税率的波动状况、奢侈品名目的变迁及“崇俭抑奢”运动的发起目的、发起者和规模、不同阶段的内容。横向方面则是力求在中外奢侈限制政策的比较中,寻找异同。基于本章之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可以看出,奢侈征税的目的在“寓禁于征”问题上,以节约运动在1938年的全面展开为节点,分为以“征”为主和以“禁”为主两个时期;奢侈品名目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征税税率则“此起彼伏”。而在“崇俭抑奢”运动方面,发起目的从提倡俭朴的生活作风上升为“抗战建国”及“戡乱建国”的国家意志;发起者由最初的社会团体转向国家,规模也从学生及党政机关扩大到全体国民;内容则从单一到复杂,最终扩展到农、工、商、机关团体、日常生活、社交娱乐等方方面面,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政策,至于勤俭建国运动,则风格迥异,但快速消散。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民国时期的奢侈限制政策顺应了国际形势,但由于关税长期不能自主、民国社会的长期战乱及政策本身的缺憾,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民国时期对奢侈品的严厉流于形式,缺乏理性的宽容。总之,对奢侈品及行为,不论是放任利用还是坚决取缔,都是国家干预的手段。民国时期的奢侈限制政策与其他领域之政策一起,共同构成了国家控制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