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308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DILI的308例临床病例,分析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风险因素及预后等。结果:308例DILI患者中,女性112例(36.36%),男性196例(63.64%)。平均年龄(46.49±18.79)岁。诱发DILI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27.92%)最多,其次为抗生素类(21.10%)和中药(17.2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有纳差(47.73%)、乏力(42.53%)、恶心(23.70%)、呕吐(21.10%)。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52.60%),其次是混合型(27.60%)和胆汁淤积型(19.80%)。经治疗痊愈者81例(26.30%),好转213例(69.16%),病情恶化者8例(2.60%),进展为肝衰竭者5例(1.62%),死亡1例(0.33%)。高DBIL水平为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ALB、Hb和PLT水平为DILI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DBIL为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LB、Hb、PLT为DILI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并且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二、福建地区药物性肝损伤易感基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目的:筛选可能与福建地区DILI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方法:利用Illumina SNP芯片对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DILI的44例患者和7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全基因组SNP分型,首先通过Plink软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ABCC2中所有SNP位点有无差异,然后对芯片结果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出在两组中有显著差异的SNP位点,并对所对应的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ABCC2基因的所有SNP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药物性肝损伤组共检出14540个差异SNP位点,富集分析发现这些SNP位点所对应的基因主要存在细胞膜上,主要涉及细胞粘附、轴突导向、细胞内信号转导、离子跨膜转运等多种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主要表现在离子通道结合、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活性、蛋白结合、GTP酶活性上,主要参与谷氨酸能突触、炎症介质调节的TRP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结论:ABCC2基因多态性与DILI易感性无显著相关。药物性肝损伤中有多种基因的差异性表达。细胞膜上谷氨酸能突触、炎症介质调节的TRP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上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与DILI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