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符号学作为20世纪形式论思潮的集大成者,不仅是一门成熟而精密的学科,而且已成为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指导着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电视艺术的符号学进行研究亦是大势所趋。伴随文本在符号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作者对于文本的创作、文本的呈现以及文本意义的延伸。本文以电视节目《朗读者》为例,从概念梳理和文献研究等方面入手,运用赵毅衡教授的伴随文本理论对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伴随文本进行深刻分析,进而揭示伴随文本的研究及应用对于我国电视节目的重要作用。论文主要分成五个章节来讨论:第一章主要介绍伴随文本理论的历史发展概况,赵毅衡教授的伴随文本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文本间性理论和热奈特的跨文本关系理论,他们为伴随文本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在本章中重点介绍了赵毅衡教授的三大类伴随文本,即:生成性伴随文本、显性伴随文本、解释性伴随文本,这些伴随文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七种类型,即:前文本、同时文本、副文本、型文本、元文本、链文本以及先/后文本。第二章是对《朗读者》的前文本进行分析,节目以中外名著为朗读文本,并借助丰富的电视访谈经验,建构了深厚的节目内涵,体现了节目中的前文本对于节目文化底蕴的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朗读者》借助于广阔的文化史和电视史经验,通过文本内容和主题词的选取以及电视访谈形式的借鉴,使节目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第三章是对《朗读者》中的副文本在丰富节目文本呈现形式上的突出作用进行分析。第一,各具特色的人物身份,增加了节目的影响力度;第二,节目空间的精心营造,使整个节目空间温馨典雅,既不失朗读的情境,又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在交互语境中《朗读者》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节目意义的延伸与传播。首先,《朗读者》通过各种链接的形式闯入观众的视野;其次,创造性的增加了线下互动的方式,形成了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交织的密网,让观众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节目的影响;最后,作为后续节目素材的“寻找朗读者”活动,又将线下的观众引入电视节目中,营造了真实的朗读情景,真正实现了节目的曲高静美。第五章主要探讨的是电视节目《朗读者》在前文本、副文本、链文本的使用中所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节目中的成功之处分别从题材的选择、节目的视听美学以及媒介的融合这三方面提出恰当的建议,以期对电视节目的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