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产与建设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风灾损失与其它自然灾害损失一样,呈逐年递增趋势。客家土楼地处东南沿海省份,分布数量繁多,近年来屡次遭受台风破坏,且大多源于屋盖结构的破坏,其主要原因是屋檐悬挑过大,极易导致屋盖上下表面形成“上吸下顶”的叠加效应;同时木结构与夯土墙之间采用柔性连接,薄弱部位没有加强抗风处理,在台风作用下整体风致破坏。而我国规范没有对土楼这种低矮异型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风性能建议条文。在申遗获得成功之后,客家土楼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从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方面剖析客家土楼,同时对国内外在低矮建筑风致破坏机理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阐述了钝体绕流的基本特性;然后根据已有标准低矮建筑TTU模型实测值与风洞试验值的研究,利用CFD数值模拟进行计算分析,从而验证数值模拟技术的可靠性,同时,对数值模拟中的关键参数的设定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对客家土楼此类建筑计算域优化取值。
福建土楼有“六群四楼”46座不同形式的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永定客家土楼占“三群两楼”,有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然后根据实地调研分别建立单体圆形土楼振福楼和方形土楼奎聚楼的数值风洞模型,对振福楼和奎聚楼的表面风荷载特性和周围风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屋面的风压分布和流场变化规律,重点讨论在不同工况(屋面坡度和高径比或高宽比变化)下,其对屋盖挑檐风压分布的影响,并优化此类低矮异型建筑的坡度限值和最优尺度;最后对圆形土楼振福楼采取气动抗风措施和相应的构造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屋脊起翘能明显降低客家土楼悬挑屋盖的负压峰值和净风压系数。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客家土楼的保护从结构抗风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类土楼模式的现代建筑抗风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