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八角廊简本《文子》的出土,极大的促进了《文子》一书的研究,使得原来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逐渐明朗化、清晰化,比如:西汉时期原本《文子》(西汉时期流传的《文子》)就已流传于世;原本《文子》是以平王问、文子答的格式行文的。但是,简文的出土并没有解决该书研究中的所有疑问,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今本《文子》的成书问题等。《<文子>成书及其思想》一文,以简本《文子》为主要参照坐标,辅以其他文献材料,对《文子》研究中的诸多疑问逐一考论。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文子》其书与文子其人。我们根据古籍文献的材料记载,认为《文子》一书与历史上的两个“文子”有关:一个是周平王时代的士大夫文子,一个是春秋、战国之际半隐半仕的思想者文子。《文子》最早出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子,我们称之为祖本《文子》。后来,该书或毁于始皇之焚书,或毁于秦末兵燹。秦汉之际,大约是胶西盖公黄老派系在残留的祖本《文子》思想基础上,重新编成《文子》一书,我们称其为原本《文子》,班固记载的九篇本《文子》与八角廊简本《文子》都是该《文子》的抄本。重新编撰时,编者隐去了名声不显的春秋末、战国初的文子,而托之以周平王时代的文子,借以抬高该书的价值和地位。由于该书的思想内容适应了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加之曹参等人的大力提倡,《文子》一书在西汉初期倍受推崇。 第二章:由竹简《文子》看原本《文子》的思想。本章首先辩驳了“《文子》是《老子》古注”一说,然后以简本《文子》为研究蓝本,论证了原本《文子》的内容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又兼有部分儒家思想,但不能将其看作典型的黄老学著作,它是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过渡的中间环节,也是《老子》君人南面之术走向理论化、系统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第三章:由出土竹简《文子》论今本《文子》晚出。本章通过对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多方面的比较,认为定州汉简整理小组所提出的“残本说”是解释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之间诸多矛盾差异的较为合理的一种说法。原本《文子》流传至汉代以后,或经战乱,或历天灾,已残缺不全,后人以此为底本,同时又参照道家文献中内容相一致的文字,重新编定该书,遂有今本《文子》流传于世。 第四章:今本《文子》与《淮南子》关系。本章中通过简本《文子》、今本《文子》、《淮南子》三者之间的比较,以及对今本中不见于简本文字来源的考索,多方论定今本《文子》要晚于《淮南子》,它是依据原本《文子》残篇增补而成。在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上,应是前者抄袭了后者,而非后者抄袭了前者。 第五章:今本《文子》的形成与流变。随着简本《文子》的出土,今本《文子》“驳书”说似乎已成定论,但是该书演变为“驳书”的过程和原由却少有人具体论及。论文以简本《文子》为依据,认为东汉末年至两晋之际,原本《文子》残损,后人在原本《文子》残篇的基础上,经过两次整理而成今本《文子》。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该书的行文格式、篇卷数目以及文字内容等诸方面又有所变动。大概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今本《文子》始有较完善的定本,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唐人徐灵府《通玄真经注》、宋人朱弁《通玄真经注》(只存《道原》至《微明》七篇注)、元人杜道坚《文子缵义》等诸多后世版本,都是依据该定本抄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