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声症概念最初由听力学家确定,以选择性声音敏感为特征,随后引起广泛心理学研究者的兴趣。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恐声症流行病学、现象学、病因学和有效治疗上取得了较多认识,但仍存在三大不足或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一是缺乏对恐声症测量工具有效性的验证;二是恐声症的发病率与心理机制需在不同样本群体下进行证实;三是需通过多个生理指标与情绪内容来探究恐声症的心理机制。因此,在中国社区样本下对恐声症症状及其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一检验恐声症测量工具MQ的有效性。对316名社区样本进行MQ恐声症量表测量,同时使用成人感官量表(ASQ)、强迫症量表(OCI-R)、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对MQ进行效标效度的检验,并在一周后对其中175人进行MQ重测,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使用Mplus7.4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1)MQ总量表与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0.91,重测信度为0.51-0.63,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37-0.49之间。(2)MQ总分与ASQ总分、OCI-R总分、DASS-焦虑得分、DASS-抑郁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Q量表二因素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研究二调查中国社区样本下恐声症的发病率,并探索恐声症的临床相关因素和心理机制。被试来自研究一的316名社区样本,施测MQ恐声症量表、成人感官量表(ASQ)、强迫症量表(OCI-R)、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强迫信念量表(OBQ-44)、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IUS-27),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运用PROCESS插件对中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中国社区样本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恐声症比率约为8%。(2)恐声症严重程度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青年群体比中年群体的恐声症严重程度高;高等学历个体比低等学历个体的恐声症严重程度高;从事脑力劳动个体比从事体力劳动个体的恐声症严重程度高。(3)恐声症严重程度与工作/学习、社会、家庭三方面的损害存在显著中度相关。(4)恐声症严重程度与愤怒爆发、强迫症、焦虑、抑郁、感官敏感性有显著低至中度相关。(5)恐声症严重程度与强迫信念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恐声症严重程度与完美主义总分、消极完美主义、行动的疑虑、个人标准、担心错误呈显著弱至中度相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总分与恐声症严重程度呈显著中度相关。(6)焦虑在恐声症症状和愤怒爆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7)强迫行为在焦虑和恐声症严重程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8)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通过焦虑在恐声症和愤怒爆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三采用生物反馈仪探究不同恐声症严重程度的社区成人在面对不同感官通道触发刺激时情绪与生理反应的情况。选取研究一中100名社区成人,共收集有效被试97人,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高恐声症严重程度社区成人在面对三种感官通道触发刺激时所体验的厌恶、烦躁情绪强度显著大小关系如下:听觉通道>视听通道>视觉通道。(2)社区成人在面对不同感官通道触发刺激时,6种情绪体验强度在听觉通道和视听通道触发刺激下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视觉通道触发刺激下的情绪体验强度。(3)社区成人在面对不同感官通道触发刺激时,皮肤电阻均值、心率均值在视觉通道和视听通道触发刺激下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听觉通道触发刺激下的皮肤电阻均值和心率均值。本论文是探索恐声症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之一。对中国社区样本下恐声症的病因与病机的探究,不仅验证与完善恐声症机制模型,还有利于开发恐声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对恐声症的现象学研究,有利于为恐声症的诊断与分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证研究上,均丰富了对恐声症的认识。后续研究还可采用fMRI、ERP等技术,在临床样本中进一步探索恐声症的病理生理学,同时有必要考虑男女比例平衡的条件,可结合多种方法(访谈、问卷、实验、生理指标)在不同样本群体下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