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考察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上海近郊的农村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涌现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从村落到集中居住区,农民经历的不仅仅是住所的改变,而是居住形态的转变。笔者所拟的“居住形态”,指的是空间秩序的转变,日常生活的转型,以及观念世界的变化。
笔者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由来,主要从具体的规划、政策上考量,同时也凸现了我国城市用地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农民集中居住区,其生产的逻辑即把城市郊区的空间,乃至农民的生活纳入城市化的框架。作为生活主体的农民,沿袭着村落生活的惯习,直面截然不同的空间秩序,日常生活也需要重新建构,继之而来的,还有观念世界的变化。这样的居住空间充满了设计感、现代感,却恰恰忽视了当地的历史、传统、惯习,对于生活其中的农民而言,极少有地方感。因此,居住形态的转变只是为人的城市化提供了物质的外壳。故,在规划设计或生活实践中,要重视农民的参与,唯有他们,才有力量将空间转变为地方。
学界关注农村研究,大多探讨了城市化给农村地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而关注农村生活的研究较少。既有研究中不乏对村落的个案进行微观剖析,立足于农民、生活的探讨却不多,虽然各研究都会涉及,但轻描带过的多,生动再现的少。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本研究尝试运用人类学研究最擅长的深度描写,关注农民的生活实践与惯习,强调主体的参与,以避免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他者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