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冷战史研究大多将视角落在国家间外交互动之上,然而,这仅是一副完整的冷战图景的一个侧面。传统的研究框架无法全面解析复杂的冷战,冷战史研究的发展呼唤着研究方法的创新。从研究内容上,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国际体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同盟体系之一,理应吸引学者们关注的目光和不断反思。在研究视角上,冷战史不仅仅是一部外交政策史,冷战史其实有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那就是在国家间外交关系波澜下的暗流,两大阵营中迥异的领导国的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历史经历、媒体舆论、敌意观、精英、民族记忆、语言体系、心态等等。本文所研究的1945-1953年苏联、美国对南斯拉夫的政策,是美苏两大阵营形成的奠基阶段,亦是美苏两大国在各自的阵营中确立其领袖地位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重要的初始阶段,美苏对各自阵营内部事务的领导模式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冷战期间两大阵营的不同,以及两大阵营的最终命运。本文的研究将以美国、俄罗斯、中国前人的研究成果为逻辑起点,以FRUS、ORE、NIE、NSC、DDRS、《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等来自美国和前苏联的大量原始档案材料为史料基础,运用冷战研究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并适当借助外交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再现1945-1953年苏联、美国对南斯拉夫的政策,对比两大阵营奠基阶段各方面的异同。本文正文分为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通过对苏南结盟——战后一个国家主动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案例的背景考察,洞悉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原因,社会主义阵营的合法性和感召力的根源所在。揭示出南斯拉夫的历史记忆、经历、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冲动,对革命和改良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战后非殖民化运动进程,以及南斯拉夫国内各方势力夺取政权之争,都对苏南结盟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动力之一,为战后世界国际体系的重组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章,1945-1948年,苏联和南斯拉夫维系着亲密的社会主义国家间同盟关系。这表现在经济科技、政权体制、国际关系、媒体舆论、苏南分别扮演的导师与学生的独特角色等等方面。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内国家间外交关系中一些特色逐渐显现,这一时期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机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处理苏南关系的外交模式具有一定普遍性意义,对未来苏联处理其与其他阵营内国家关系的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通过对南保同盟事件、阿尔巴尼亚问题等问题的处理,斯大林试图构建起一套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其中一条重要准则就是“有义务就涉及两国利益的所有重要国际问题进行相互协商。”而南斯拉夫在处理这几个问题之时,有时没有通告苏联,也没有完全遵从苏联的领导行事,违反了苏联确立的阵营内部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这是苏南冲突的起因之一。通过再现苏南冲突的过程,折射出冷战期间苏联对阵营内国家惩罚机制的形成。第四章,本文所考察的历史时期,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敌意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美国冷战思维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本章通过对比这一时期美国对苏联和南斯拉夫不同的敌意观,揭示美国历史传统外交敌意观、对战争的恐惧感、美国地缘特色等因素,是如何促使美国冷战敌意观的形成。最终揭示出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敌意观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对抗中,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中作为领导国的苏联、和作为被领导国南斯拉夫的敌意观迥然相异,对苏联、南斯拉夫国家政权和这两国人民的敌意观也大相径庭。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美国决策者们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援助南斯拉夫对抗苏联的抉择。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从恐惧敌视孤立,转变为主动插手分化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楔子战略的过程,正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片段。第五章,1945-1953年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分裂政策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美国对资本主义阵营领导模式形成的重要阶段。美国对苏南冲突的应对,是美国第一次面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其提供了一扇窗口,可以从中窥视为了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南斯拉夫所采取的心理、经济、政治、军事等手段。通过考察在美国推动下资本主义阵营中国家参与苏南冲突的个案,本章试图洞察美国与资本主义阵营之中各国外交关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