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阈下县域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以洪洞县为例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uhi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都重视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带来了人类发展的所需资源。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但随之出现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困扰着我们,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的相关法律的制定,相应制度的调整,政府的政策转变,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最重要的要使全体居民形成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备基础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重视生态文明,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但是据《生态文明绿皮书全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2013》显示,目前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即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缺乏行动力。[1]这样的居民生态文明意识不但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反而会对其造成阻碍。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得到高度重视同时要推进其健康发展稳步前进,我们就必须对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同样加以重视,注重对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以便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我国县域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县域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也是实现全体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收集和学习国内相关学者对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研究的相关成果资料,以山西省第一大县洪洞县为例,论述县域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并分析形成县域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现状产生的原因。用理论联系实际,对怎样培育县域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总结出四个对策:首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其次充分重视政府的导向作用,并结合系统的生态意识教育,推动全社会生态文化的形成。
其他文献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总在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灵动性。在历经课改、历经教材改版、历经授课方式的转变后,我有些无所适从。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
期刊
党的十八大在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指出:在实现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用服务的心态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强政府服务职能,提高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族群、文化和政治等要素的评价与情感,它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是维护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并且世代相传,它包含了人们无限的情感,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
课堂讲评课即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就学生的作业、试卷进行讲解评析。讲评的目的不仅在于澄清某个问题的正误或对试题进行单纯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