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不同胎龄的早产儿的新鲜粪便标本,利用体外发酵模型模拟早产儿肠道菌群对低聚糖的酵解、产酸、产气等情况,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肠道菌群对肠道内物质的代谢情况,以期指导早产儿生后的喂养和管理。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0例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其中男21例,女9例,出生胎龄均在29周至36周之间,生后即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病房,根据出生胎龄分为小于32周早产儿组及大于32周早产儿组,根据喂养方案的不同,分为亲子母乳组、捐赠母乳组、配方奶组,且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均为入院后达全肠道/近全肠道喂养(奶量150ml/kg.d);2)均已恢复出生体重;3)目前均停用抗生素;4)目前无明显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并排除以下情况:1)先天性畸形者2)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3)先天性遗传代谢性及染色体疾病者4)使用益生菌者。收集并处理其粪便标本后接种于4种不同培养基中恒温发酵24小时,再检测粪便中各种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并同步检测各培养基24h产气量,最后应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早产儿10%粪便稀释液及培养基LAT、FOS、GOS发酵液中,各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乙酸、丁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2.小于32周早产儿组和大于32周早产儿组10%粪便稀释液及4种培养基发酵后产生乙酸、丙酸、丁酸、气压的含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早产儿粪便均在培养基GOS发酵后能产生更多的丁酸。4.小于32周早产儿组和大于32周早产儿组低聚糖培养基发酵后产气压明显高于基础培养基(p<0.05)。5.10%粪便稀释液中总酸含量为亲母组>捐母组>配方奶组,其三组之间进行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亲母组和捐母组丁酸的含量基本相似(p>0.05),但均显著高于配方奶组(p<0.05)。结论:1.早产儿肠道菌群可以利用低聚糖产生更多的SCFA,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气体。2.不同胎龄早产儿达到全肠道喂养后,并且纠正胎龄满34周后,其肠道菌群利用低聚糖产生SCFA的能力相似。3.早产儿肠道菌群可以利用乳糖产生更多的SCFA,利用低聚半乳糖产生较多的丁酸。4.亲子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其肠道可产生更多的SCFA,捐赠母乳其次,产SCFA最少的为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