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食用菌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重金属研究状况”;第二部分为“食用菌的培养生态化学研究”;第三部分为“食用菌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研究”。 第一部分: 研究了食用菌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六个方面(营养条件、温度、湿度、酸碱度、光照、空气)说明了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外界条件。食用菌中的重金属研究虽然取得了部分进展,但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尚不健全,尤其是食用菌对重金属元素的耐性与适应性、食用菌的富集特性和食用菌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研究不足。 第二部分: 通过一系列的培养生态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适宜平菇、香菇、金针菇、杨树菇、草菇、双孢蘑菇、木耳、凤尾菇、灵芝和巴西蘑菇等10种食用菌的母种培养基配方和原(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度计测定了10多种食用菌中的Cu、Zn、Pb、Cd重金属含量,发现不同食用菌的富集重金属特性不同。不同培养料配方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和木耳时,其富集锌能力各不相同,表明了培养料的组成和特性与食用菌富锌能力密切相关,并且不同食用菌在相似栽培环境中富集锌能力各不相同。在利用土壤、牛粪栽培巴西蘑菇时,发现菇中的镉主要来自于土壤、牛粪等辅料,说明了辅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巴西蘑菇的富镉特性,在人工栽培时,最好用尿素、硫酸铵等氮源代替牛粪,以深层土作为覆土来降低菇中的镉含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平菇、香菇、草菇和蘑菇中的氨基酸含量,探讨了结氨基酸含量对于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富集性能的影响。 第三部分: 研究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对平菇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了菌丝生长速度和抗杂性,平菇的生物量,重金属离子的生物有效性,平菇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重金属毒性的差异和重金属离子的分配和迁移,综合分析了重金属的交互作用对平菇的生态效应。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平菇,发现重金属和氨基酸在菌盖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菌柄。菌盖中锌随着铜、铅、镉的加入而减少,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当其他重金属元素存在时,平菇吸收富集铜、铅、镉皆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单元素污染相比,复合污染条件下菌盖中锌和铜的分配量减少,而铅和镉的分配量增加;菌柄正好相反。复合污染后平菇的菌盖和菌柄中的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且重金属属迁移能力为镉>锌>铜>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