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成为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枝独秀。截至2012年中国就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此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快速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首位能源消费大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能源供需矛盾对国家发展的制约日趋显现。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在能源要素禀赋、技术进步、结构因素、价格水平等方面发展水平迥异,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针对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变化机理分析并因地制宜提出策略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收敛性分析和影响因素探讨长期以来都是能源经济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目前有关能源效率问题的文献着力解决三大问题:能源效率的定义(单要素能源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影响、技术进步、价格政策等),能源效率区域差异(收敛性)。大多数文献都是直接探讨能源效率本身的影响因素,但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区域差异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影响举足轻重,所以,本文在探讨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是否具有收敛性、区域间和区域内能源效率差异特征的同时,还强化分析了区域间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因地制宜改善能源效率、均衡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含义。具体来说,首先,本文采用中国1995-2012年的省区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及其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呈收敛特征,其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导致了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收敛,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对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则呈现区域特征。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FDI对不同区域的能源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FDI提高了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却降低了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从这种意义上说,西部地区的FDI更符合“污染天堂”假说。文章的结果表明,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先进产业的生产效率,加强R&D投入的生产转化,降低能耗与污染,是缩小与发达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有效办法。其次,本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解了中国2003-2012年各省区内部能源效率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省市十年来的能源效率均有了显著提高,能源强度下降快慢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西部、中部、东部,且技术效应、能源替代效应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则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能源禀赋差异等原因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最后,本文对中国因地制宜提高能源效率、发展节能型经济提供了一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