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抑郁在心梗后患者中广泛而持续的存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影响抑郁发生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心梗后抑郁导致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炎症反应、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均能加重心室重构。已有研究显示,心梗后抑郁主要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事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连接心梗后抑郁和猝死的重要机制;炎症反应亦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心律失常和猝死。
目的:本研究观察心梗恢复期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探讨心梗后抑郁发病的部分社会心理因素;同时研究心梗后抑郁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校正QT间期的变化、血清炎症因子和心室重构指标的变化、炎症因子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探讨心梗后抑郁的部分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选择2005年01月至09月在解放军二五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梗患者。患者于2005年11月集中来院随访,完成Beck抑郁量表(BD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医学应对量表(MCMQ),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行12导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离散度、校正QT间期,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含量,并分析QT间期离散度、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Beck抑郁量表分的相关关系。
结果:社会心理方面:①心梗后抑郁患者医学应对量表的屈服应对得分显著高于非抑郁患者(8.0vs5.0,P<0.05),屈服和BDI得分显著正相关(r=0.466,P<0.05);②心梗后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再发缺血事件的患者与恢复良好的患者相比,屈服应对得分显著增高(8.3±1.7vs5.8±1.0,P<0.05);③社会支持、面对、回避应对方式与抑郁无显著相关。病理生理方面:①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与非抑郁患者相比,QT间期离散度、校正QT间期显著增大[(59.4±17.6),(45.6±13.1)ms;444.0,397.5ms;P=0.02,0.03]。②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较非抑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显著增高[(5.50±2.14),(4.08±1.18)mg/L;(88.83±17.62),(76.78±13.47)μg/L;P=0.043,0.049]。③QT间期离散度与C反应蛋白显著正相关(r=0.421,P=0.029),QT间期离散度、C反应蛋白与Beck抑郁量表得分之间的未见显著相关。
结论:社会心理方面:①屈服对于心梗后患者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促进抑郁的发生;②心梗后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再发缺血事件的患者更倾向于采取屈服的应对方式。病理生理方面:①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复极离散程度增大,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和猝死。②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有更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心室重构。③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心室重构或其他机制影响复极离散程度,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