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滥觞于五四时期,周作人作为其理论大厦的奠基者与建筑师,代表了那个时代儿童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他基于某种“立人”思想上的儿童观,立于儿童观基础上的儿童文学观,尤其是对“儿童性”与“文学性”内涵的深刻揭示,都极富有现代性的思想品格及学术品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在周作人手中开始,也基本在周作人手中成熟。近一二十年来,人们对其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其理论自身的博杂与深刻,决定了这一研究具有不断发展的内在可能性与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力图在对周作人现有儿童文学理论文字的重读与细读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挖掘其儿童文学观的内涵,并探讨其儿童文学观生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本文分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及余论五部分。 引言:简要介绍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重要历史地位,以重读与细读为基础,借鉴(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尝试以成人文学观与儿童文学观的互证法,来进一步探讨其儿童文学观的内涵。另外还阐明了“立人”同时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基础和视角,来观照其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本质的可能性与重要性,以及对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评价标准问题。 第一章,“立人”思想与儿童的发现: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周作人儿童观的内涵。一,儿童明确成为“立人”的一极:从晚清的“立民”说到五四的“立人”说,儿童得以在“人”的意义上被初步发现。周作人不仅把儿童当作人,而且把儿童当作儿童,从而使儿童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作为独特的个体存在,成为“立人”的一极。二,以儿童“应该是什么”的立人观为立足点,以其生物学、文化人类学、儿童学等知识为理论基础,揭示周作人儿童“是什么”的儿童观:儿童是“完全的个人”,是内外两面迥异于成人的儿童,应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是“人类之人”。 第二章,从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周作人关于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内涵。一阶段理论:周作人借鉴儿童学上的分期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把儿童文学划分了阶段,并对其提出不同要求,从而有助于把儿童本位落实到位。二,儿童的空想权利:从人类学派的神话学理论及儿童学理论入手,肯定了童话的文学性质,及童话对于儿童“空想”心理的适合性与必要性,并借用现代心理学上的“敏感期”理论予以论证。三,反对提倡“爱国”:批判 “国耻教育”与“提倡国货号”对儿童文学的入侵,主张根据儿童内外两面的生活需要,将其造就成“各个完成的个人”和“正当的人”,而不是“忠)‘匝的国民”。同时从当代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论证周作人的科学性,并阐明反对偶像崇拜和反英雄崇拜是其思想文化基础。四,“第三的世界”:是指文学童话创造的超过或融和了成人与儿童的世界,但他似乎只认识到其必然性的一面,却忽略了其必要性的一面,文中以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概念对此进行了论证。 第三章,探讨周作人以“几童性”为前提条件的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内涵。一,对其文学主体性的确认,而且同时避免了“太艺术的”另一极端。二,通过与成人文学观的互证,以“人生”的文学观中“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为契合点,进一步探寻反对“教训主义”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分别从后缀格言的寓言、实用主义、“太教育的”倾向以及读经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最后对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及其精神作一小结,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余论: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影响。其影响的鼎盛期是五四,对理论与创作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以文研会前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例,并把徐志摩的四则童话视为对儿童本位文学观的最好体现。最后对其影响的有限性,作了客观与主观的分析,尤其是提出了当时作家或理论家儿童本位文学观的虚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