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Posner的空间线索范式,三个行为实验旨在探寻自我面孔对空间注意的调控作用。在实验一中,自我或者朋友面孔作为内源性线索出现在视野中央,通过面孔朝左或者朝右来提示目标将要出现的位置,提示有效性为75%。结果发现,与朋友面孔相比较,自我面孔产生了更大的提示效应。说明当面孔与任务相关时,自我能够有效地调控空间注意。实验二(使用固定面孔)和实验三(使用转动面孔)通过降低提示有效性(有效性为50%,概率水平),进一步研究自我面孔对空间注意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与朋友面孔相比,自我面孔在提示无效情况下仍产生较大的提示效应,并且在转动面孔条件下这种提示效应的优势更强。实验四是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来考察自我面孔对空间注意调控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比朋友面孔和陌生面孔在刺激呈现后280-520ms在右侧前额叶和中央区诱发更强的负波,而在刺激呈现后150-280ms在中央区至后顶叶,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比陌生面孔诱发了更强的负波。,结果表明对自我面孔对注意的调控作用发生在面孔的结构编码阶段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