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刀鲚(Coilia nasus),隶属鲱形目鳀科鲚属,又名长颌鲚,俗称刀鱼,为我国长江中重要的经济洄游性鱼类,以丰腴肥满、肉质细嫩鲜美而著称,是享有“长江三鲜”美誉之一的名贵鱼类。近年来刀鲚天然产量急剧下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突破刀鲚的人工繁殖,解决苗种供给问题,继而开展刀鲚的人工养殖和增殖,让美味重回百姓餐桌,拯救这一珍贵物种已迫在眉睫。本论文以研究性腺发育规律为突破口,从组织学、繁殖营养学、发育生物学等角度结合生产实践研究了刀鲚的性腺发育特征,摸索了人工繁殖中的各项参数,观察了刀鲚胚胎发育及早期生长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刀鲚的规模化全人工繁育奠定了基础。首先,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法研究了刀鲚的精巢结构及其发育的规律。同时,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精子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刀鲚的雄性生殖腺由精巢(生精部)、贮精囊和输精管等组成,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由精小叶、精小囊、小叶间质、小叶腔和输出管构成。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和成熟的精子5个阶段,根据精巢的外形、色泽、体积、血管分布状况等特征分为6个时期。刀鲚精子显著特征为中片袖套不明显,1个肥大的线粒体位于细胞核下方,线粒体的双膜层和内嵴均清晰可见。其次,通过石蜡连续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池塘养殖刀鲚卵巢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和组织学研究,分析了刀鲚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和产卵类型。结果显示,刀鲚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Ⅰ~Ⅵ期)。刀鲚繁殖高峰期在4-6月,10月中、下旬起卵巢进入重复发育的Ⅱ期,直到翌年2月都停留在Ⅱ期,3月下旬部分刀鲚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研究表明,刀鲚属一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但个体间卵巢发育差异明显,产卵时间持续较长。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并结合生产实践,探讨并总结了池养刀鲚亲鱼的拉网捕捞、运输及暂养方法和刀鲚全人工繁殖技术流程。结果表明,亲鱼宜在水温15~22℃的清晨采用特制的网具拉网,用圆形并垫加了薄海绵的塑料桶运输,运输用水为盐度5~7‰的干净池塘水,微孔曝气增氧;水泥暂养池面积为20~40m2,水深0.8~1.0m,暂养密度1-3尾/300L水。在亲鱼性腺Ⅳ期末,采用背鳍基部一次注射法,每千克雌鱼催产剂量:80μgLHRH-A2+17mg鱼类催产助剂,雄鱼减半,在水温20℃~22℃下,刀鲚产卵的效应时间为12h-16h。刀鲚人工繁殖适宜水温为15~22℃,规模化人工繁殖最适宜季节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最后,运用显微镜成像系统连续观察了刀鲚的胚胎发育全过程,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拍照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刀鲚成熟卵呈卵圆形,具受精孔,卵膜径为(1.15±0.1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在水温(22±1)℃下,历时43h50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85mm,呈蝌蚪状,卵黄囊呈梨形,前端有一油球,体色透明;在水温(22±1)℃下,出膜后5d,卵黄囊吸收完毕;在水温20℃~25℃下,继续培育至60d,仔鱼鳃盖后缘及前端侧线附近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刀鲚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6.10cm;培育至95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身体透明这一特征消失,刀鲚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此时平均全长达10.40c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根据刀鲚仔、稚、幼鱼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刀鲚出苗率、成活率及人工饲养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