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体分散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之一。但由于现有制备方法的局限性,固体分散体在制备和大规模生产方面存在问题,且最终制得的产品的理化性质重现性差。因此至目前为止,固体分散体的商业应用非常有限。
本课题以PVP<,k30>作为载体材料,采用微丸成型技术,即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水飞蓟素(silymarin,SM)固体分散体。此法是基于溶剂法的一种新的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是将药物与载体共溶于溶剂后,通过流化床喷载于空白丸芯表面,在微丸表面直接形成固体分散体的技术。利用该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可实现“一步成型”,直接得到微丸剂,操作简便易行,可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
第一部分采用流化床技术制备SM-PVP固体分散体,考察了此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可行性。以体外溶出度作为考察指标,考察了载体.药物比例(PVP/SM)、增重以及各工艺参数(溶液的浓度、喷液速率、温度、流化风量、雾化压力)对固体分散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的形成及溶出速率主要受PVP/SM比例及增重的影响,各工艺参数基本无影响。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处方。以PVP/SM比例及增重为自变量,以5、10、30min的累计溶出百分数(P<,5>、P<,10>、P<,30>)及溶出20%所需时间T<,20>为因变量,使用Statistica 5.0软件分别对X<,1>、X<,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多项式及三次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P<,5>、P<,10>租P<,30>均符合二次多项式拟合,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2、0.9520和0.9618,而T<,20>更符合三次多项式拟合,其相关系数为0.9997。根据因变量效应面选择的较优的处方条件为PVP/SM比例4/1-5/1,增重80%-120%。
第二部分根据较优处方条件制备PVP/SM比例 4/1、增重100%的固体分散体微丸,并对所得微丸的性质进行考察,包括差示扫描热分析(DSC)、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镜分析(SEM)、粒度、流动性、含药均匀性、溶出度以及稳定性研究。所得固体分散体微丸外观形态圆整,粒径较小,载药量均匀,流动性好(休止角θ<30°)。DSC图谱显示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熔点峰消失,且 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固体分散体中药物衍射峰完全消失,这说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从FT-IR图谱上可以看出药物与PVP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电镜照片显示,微丸的表面不光滑,有较多裂隙,有利于提高溶出速率,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固体分散体层较紧实均匀。影响因素试验显示温度与湿度对固体分散体影响较大,光照基本无影响,微丸装胶囊双铝包装后,在加速试验及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下6个月稳定性良好,含量变化甚微,溶出度与0时相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三部分进行了水飞蓟素固体分散体微丸的Beagle犬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建立了Beagle犬血浆中水飞蓟素含量的HPLC测定法,以主要成分水飞蓟宾的量作为定量指标,血浆样品采用液—液提取进行预处理。根据较优处方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微丸单剂量口服给药(以水飞蓟宾计24mg/kg),并与水飞蓟素溶液、混悬液及市售高生物利用度制剂Legalon 胶囊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四种制剂采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设计口服给与6只Beagle犬,药动学参数由软件3P97计算得到。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微丸生物利用度约为混悬液的5倍,略大于Legalon 胶囊的生物利用度。体内试验结果表明,本课题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一步成型”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微丸,通过改善药物的溶出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飞蓟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说明此技术有望在将来广泛应用于固体分散体的研发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