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亚型之一,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主要病机是清浊壅滞中焦,升降失常。已故针灸名老中医王乐亭先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针对肠胃病的“老十针”针灸处方,可健脾理气,升清降浊,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针对PDS的治疗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目的是评价针刺“老十针”加减方治疗PDS的临床疗效,验证试验方案的可行性,并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样本量计算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PDS患者按照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非穴浅刺组2组。每组21例,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主要结局指标为随机后第4周采用整体疗效评价(Overall Treatment Efficacy,OTE)量表计算有效应答率。次要指标包括随机后第8周、第16周的有效应答率;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评价针刺对PDS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程度;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价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NDLQI)评价患者消化不良相关的生活质量;记录患者的针刺不良反应评价针刺治疗PDS的安全性。分别于随机前(0周),随机后第4周(4周)、第8周(8周)、第16周(16周)进行评价。结果:针刺治疗4周后,针灸治疗组和非穴浅刺组的有效应答率分别为61.9%和33.3%,针刺治疗组有效应答率明显高于非穴浅刺组,但由于样本量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1)。与非穴浅刺组相比,针灸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较基线数值下降5.9±3.3,优于非穴浅刺组3.7±3.3,两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36)。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所包含的8个症状中(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上腹痛、上腹灼烧感、恶心、呕吐和嗳气),针刺治疗组的餐后饱胀症状评分较基线数值下降1.4±0.7,非穴浅刺组下降0.9±0.7,两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8)。针刺对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针刺疗法可用于改善PDS患者餐后饱胀等症状,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样本量小,与非穴浅刺组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下一步将开展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