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以上海市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最激烈形式的城市集聚了全球一半人口,消费了 60-85%的世界能源,排放了全球76-78%的碳,因而城市和城市化越来越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热环境的突出表现形式和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影响的最突出特征,不仅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及身心健康,热岛带来的城市增温特别是极端高温热浪还会影响能源、交通和水消费等全球经济的各个方面。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历了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建设宜居城市的方针,要求坚持建设以人为本、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的城市。因此研究过去4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于城市的合理规划、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认识城市热环境、预测城市天气、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聚焦长江三角洲国家级城市群和典型城市上海市,从城市化发展历程、城市热岛效应的区域差异、典型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及归因三方面,从不同空间(城市群内部不同等级城市、典型城市)和时间(年际、年内、季节、月、日)尺度系统研究了长三角城市化发展历程、区域气象条件以及城市内部结构变化等对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和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高温热浪的应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研究。通过分析建国以来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城市规模与数量、城市化率、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呈现快速化发展特征,已逐步成长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城市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数量增多,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密度集聚的特点;2)城市等级提高,并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群体系;3)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建筑空间快速向高空延伸;4)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市政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5)城市化促进人口、经济和谐发展,城市经济规模持续上升。基于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等级城市41个气象站点1957-2013年长期气温观测数据,通过比较巨型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不同等级城市的年均增温率,解析了背景增温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增温率在0.108到0.483℃/10年之间;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与增温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能解释超过80%的增温率变化;城市热岛效应随城市等级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其对增温率的贡献份额在37.1-78.3%间,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视角揭示了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对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作用机制。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气象数据及城市内部结构数据的可获取性,城市和乡村站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进一步聚焦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上海市,基于2017年气温及其他气象要素的逐时观测以及1961-2015年气温及其他气象要素的长期逐日观测数据,全面系统分析了上海市城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和长期变化特征。上海市热岛强度的全年和四季的逐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午夜和日出前分别有一个峰值,白天午后有一个谷值,冬季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最明显,春、秋次之并且比较接近,夏季最小。长期变化特征表现为: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发展可分为1960-1978年的缓慢增长阶段、1979-2003年的快速增长阶段和2004-2014年的增速减缓阶段。以1978年为界,上海市改革开放后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日均温热岛强度都高于改革开放前,其中日最高温热岛强度增长幅度最大,无论是月份、季节还是全年平均值的增长幅度都最高。通过分析城市热岛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风速、相对湿度、云量、降水等)和城市化发展特征指标(城市规模、用地构成和分布、人口数量与密度、城市建筑高度和能源消费等)与上海市城市热岛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晴朗、干燥、微风或者静风条件最有利于城市热岛的形成,而大风、多云和高湿度气象条件下城市热岛强度小,且风速、云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阈值分别为3.5 m/s、100%和90%。然而,即使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城市热岛仍能形成,表明人为热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化发展通过改变城市下垫面状态、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人为热排放量和景观构成改变了城市热环境,促进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其中高层(8层以上)建筑数量、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绿化覆盖率和社会车辆数量是上海市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考量春节期间短期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发现2000-2015年上海市春节周的日最高温、日均温和日最低温城市热岛强度分别为0.35℃、0.90℃和1.53℃,相对于背景场(春节前2-4周和春节后2-4周平均值),分别低了 0.16℃、0.11℃和0.15℃,相对变化分别为31.4%、10.9%和8.9%,说明人口短期的快速流动对会对城市热岛产生明显影响,进一步证实了城市人口集聚显著改变了城市热环境。
其他文献
癌症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癌症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等。其中化学治疗作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并且能够对转移灶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化疗药物通常具有体内清除快、选择性差和毒性大等缺点,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产生不可避免的毒性,从而导致严重的全身副作用。因此,如何将化疗药物定向、可控地递送到肿瘤区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
第一部分多靶点抗原肽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治疗后作用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背景与目的:肝细胞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整体愈后仍不理想。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分为以下两组:MASCT组——肝癌根治术后至复发前期间均接受MASCT治疗,共47例;对照组——肝癌根治术后至复发前期间均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共99例。MASCT组中,接受5轮及以上MASCT辅助治疗的患者进一步纳入至多轮M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官制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专职修史官、修史机构都首置于此时,不仅有对前朝的承袭,还对后期史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亦是文学自觉发展的重要阶段。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富有文才的史官为纽带,始终交互关联,对各自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绪论外,论文共分五章。在绪论部分,论文首先对史官与巫官的分离,直至最后的独立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史官
我国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发病率逐年上升。DM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有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约占DM的20%~30%,DN同时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生活习惯两大方面,在DN发生过程中,免疫系统、氧化应激、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
T梁桥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中小跨桥梁,随着服役时间和车辆荷载的增加,桥梁的横向连接损伤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破坏形式,研究如何快速、有效地增强T梁桥横向连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三角形桁架和K型桁架加固T梁桥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二者对T梁桥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给出加固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在T梁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三角形桁架加固方式和安装高度对T梁桥结
研究背景:肾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肾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肾癌的治疗从早期的细胞因子治疗时代,经历靶向治疗时代,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但目前晚期肾癌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临床上目前可用的系统性治疗方案对于晚期肾癌患者的存活率增加并无显著贡献,晚期肾癌患者预后较差。雷公藤红素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之一,由于其优越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研究。雷公藤红素对多种肿瘤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易复发等特点。传统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经传统方案治疗后,患者易复发、5年生存率低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策略,比如免疫治疗来增强CRC的疗效,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来,结直肠癌干细胞(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CC
乳腺癌是世界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肿瘤转移是导致乳腺癌病人死亡的首要因素。但目前,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被认识清楚,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仍然缺乏有效的靶点。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是线粒体中重要的钙离子转运通道,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不可或缺。近年来,研究发现MCU可促进乳腺癌转移,但其作用机制却仍未被阐明。基于“种子与土壤”学说,肿瘤转移的调控类型可分为细胞自主性转移与非细胞自
尘埃等离子体是指包含大量纳米或微米量级尘埃颗粒的复杂等离子体系统。等离子体中尘埃颗粒的引入能显著改变等离子体的很多参量与物理性质,比如电子与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空间电场分布以及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等,并使尘埃等离子体展现出许多不同于普通等离子体的复杂动力学过程、波和不稳定性、特殊电势结构以及反常电磁特性等物理现象。通常情况下,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尘埃等离子体大多是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比如实验室与工业
随着绿色建筑材料的迅速发展,再生混凝土的碳化和碳化造成的再生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锈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再生混凝土的结构不均匀性,准确评估其碳化程度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再生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对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准确预测其碳化行为有着切实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本文分别提出并量化了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不均匀性,并探索了再生骨料强化方式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不均匀性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