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育银鲫大红鰓病与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是江苏射阳地区养殖异育银鲫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两种疾病。然而对异育银鲫大红鰓病的研究一直处于初步阶段,该病大规模的爆发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目前研究一直未能确定该病真正病原,对于该病的防治也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确定该病病原制定有效的防治体系还有待突破。本研究从病发地采集典型异育银鲫大红鰓病病鱼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为该病的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是养殖异育银鲫近几年最流行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目前研究确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为该病病原。然而对于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引发的继发感染目前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病发区采集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鱼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分析探究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混合感染的可能。盐酸恩诺沙星是射阳地区最常用的治疗养殖异育银鲫细菌性疾病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长期的使用使养殖异育银鲫产生极强的耐药性,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测定在15℃水温条件下单次给异育银鲫口灌20 mg/kg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后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各组织内盐酸恩诺沙星的残留量,为盐酸恩诺沙星的合理使用和水产品的安全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收集异育银鲫大红鰓病鱼,常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后得到一株优势菌,通过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并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及16sRNA部分基因测序鉴定确认本研究提取的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综合本研究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确认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为异育银鲫大红鰓病病原。2015年8月江苏射阳多个养殖场出现养殖的异育银鲫大规模死亡。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鳃部严重出血,眼球突出,解剖可见大量腹水,肠道无食,肝脏发白且肿大,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充血。用常规方法分离病鱼致病菌及致病病毒。通过人工感染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致病菌及致病病毒。同时设置菌毒混合感染实验检测病毒在混合感染中的表达规律。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提取的YC140621-1菌株对健康异育银鲫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合对分离菌的表型生物学特征分析以及16s r RNA结果鉴定本实验提取的YC140621-1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hydrophila)。PCR结果鉴定本实验所提取的病毒为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混合感染实验表明YC140621-1、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混合感染组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表达量明显高于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单独感染,综合本研究结果分析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存在混合感染的可能。盐酸恩诺沙星在血液及各组织中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盐酸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吸收快速,广泛分布于血液及肌肉、肝脏、肾脏等组织,药物动力学方程为C=5.056e-0.012t+19.041e-0.011t,其中盐酸恩诺沙星在血液、肌肉、肾脏、肝脏中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0.176、0.562、1.477、4.562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T1/2β)69.492、65.303、163.937、218.412h;总体消除率(CL)分别为0.495、11.181、10.789、7.102 L/h/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1.550、1277.55、807.470、1432.150 ug/L/h,根据规定可食用组织中盐酸恩诺沙星最大残留量100ug/kg为标准,建议休药期26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