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既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孕育出丰厚的农耕文化,其农业生产习俗更为丰富多彩,在古代中国,影响后世的许多农业生产习俗都可以从陕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寻找它的起源。本文旨在理清陕西农业生产习俗发展的脉络,弘扬优秀的传统农业习俗,并深入挖掘陕西农业生产习俗的地方特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移风易俗和当地的民俗旅游事业发展服务。研究认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陕西地区农业生产习俗显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文化差异,作为旱作农业区的关中地区,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儒家“尚德”、“重礼”的思想影响深远,较重视农业礼仪和人际关系交往;陕北地区为半农半牧农业区,长期受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农业生产方式粗旷,不善人际交往,不崇尚礼尚往来是其农业生产习俗中渗透出的鲜明特点;陕南农业自然环境复杂,农业生产类型多样,作为出入秦中,直达巴蜀的要塞之地,这里历来就是南方稻作文化和北方旱作文化相互影响和辉映的地区,反映在农业生产习俗上,信鬼神,重合作是其显著特点。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释了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指出挖掘区域生产习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章主要探讨陕西农业生产习俗的内容,首先界定了陕西的地域划分、农业生产的范围界定和农业生产习俗的内涵等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接着从农业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陕西农业生产习俗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继而对陕西地区的农业信仰与崇拜、农事祭祀、农事节日和农业禁忌等农业生产习俗进行了逐一研析。第三章主要分析陕西农业生产习俗的区域差异,分析认为陕西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特点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其核心内容和以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礼”的观念为其精神内质。接着将陕西农业生产习俗依据农业生产类型的不同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农业生产习俗区并对各个地区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形式和区域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研究了陕西农业生产习俗变迁的过程,分析认为,陕西地区作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在唐代以前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凭借多朝京师之地的优势,农业生产受到了较之其他地区更大的关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居于全国前列,围绕农业生产也产生了诸多的习俗和礼仪,这些习俗和礼仪一旦形成便迅速的向其它周边地区辐射,演变为全国性的习俗和礼仪,且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宋以后,伴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陕西地区的优势地位尽失,加之长期战乱的影响,陕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迟缓,其农业生产习俗也由辐射全国渐变为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生产习俗相应具有民间的色彩。但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差异,陕西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的特点也是不近相同的,甚至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陕西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遵循了一条“孕育——定型——丰富——变革”的发展轨迹。第五章对陕西农业生产习俗进行历史评价和当代价值的挖掘,提出陕西农业生产习俗是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文化创造和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和精华。认为陕西农业生产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一个体系,凝结了陕西地区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它以处理好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一整套不违农时、遵循自然规律的农业生产民俗。分析同时认为,陕西农业生产习俗崇尚“和合”、“礼”等理念,强调人际沟通和互动,这在历史时期不仅丰富了陕西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陕西地区农村人际关系交往,和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当代价值在于:一是其核心精神对陕西当代文化有补偏救弊的重要作用。二是其尚“德”崇“礼”,对陕西新农村的政治建设起到了有益的借鉴作用;三是陕西农业生产习俗中的优秀民俗,丰富了陕西当代农民的精神生活,和谐了陕西当代农村邻里关系,对陕西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