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及动态研究”[基金号30570301]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主要是利用“3S”技术对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保护和持续利用的目的。论文以1979年、1991年和2000年陆地卫星多波段遥感影像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的区域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景观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和面积调查。通过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度指数等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比较系统地分析了1979~2000年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研究背景和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叙述了研究区概况,包括位置、区域范围、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对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叙述。第四部分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主题部分。借用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1979年、1991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研究区这三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各类型分布特征;然后,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1979~2000年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及特征。第六部分是驱动力分析,对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为结论。结果表明:在1979~2000年间,研究区域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景观格局发生了波动变化,别是在1991~2000年间,有林地景观斑块数增加了110%,景观破碎度增大,但总体景观及景观要素均趋于稳定。对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中的驱动力分析得出:景观变化与地形因子中的坡度因子和坡向因子相关性较大,与海拔因子相关关系不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植被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