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呼市城乡结合部典型农业科研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利用方式、不同作物生长影响下表层土壤和典型土壤剖面中以及相关作物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探讨了科研潮土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残存状态和在作物种植期迁移转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子,厘定了有机氯农药在田间作物的富集状况和生物有效性,评价了有机氯农药在本地区的生态污染风险,为该区域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过程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深入开展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积累了基础数据。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1.研究发现,研究区土壤中六六六(HCHs)主要向β-HCH转化,滴滴涕(DDTs)主要以p.p′-DDE和p.p′-DDT存在;HCHs和DDTs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残留量仍较高,且空间分布不均衡。2.HCHs和DDTs在典型土壤剖面具有梯次递减的分层分布特征,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次表层快速下降,剖面深处50cm以下随深度增加含量逐渐降低并达到最低值;土壤TOC、pH值和黏粒是影响HCHs和DDTs垂向迁移的重要机制。3.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农药主要来源于历史施用;土壤利用方式是影响农药残留量的直接因素;作物种植有利于有机氯农药的降解;表层土壤仍然是重要的污染源。4.研究发现,土壤中HCHs和DDTs对作物的有效性决定于根系的选择性吸收,向日葵根系对HCHs和DDTs的富集能力最强;玉米茎叶对DDTs的转移能力最强;小麦茎叶对HCHs的转移能力最强;总体上,HCHs和DDTs在作物不同部位的残留量序列为:根>茎叶>果实。5.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氯农药污染严重(尤其是DDTs),生态风险较高。研究区HCHs和DDTs的残留量全部超过国家Ⅰ级土壤标准。符合国家Ⅱ级土壤标准中DDTs限值的样点仅占50%;依国家Ⅲ级土壤标准,DDTs仍超标20%,最大超标倍数1.55倍。